特级黄国产片一级视频播放,精品福利视频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亚洲免费99在线

<menu id="gkyya"><noscript id="gkyya"></noscript></menu>
  • <strike id="gkyya"><source id="gkyya"></source></strike>
  • <rt id="gkyya"><code id="gkyya"></code></rt>
  •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傳統(tǒng)文化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10-07 15:45:09

    序論:在您撰寫傳統(tǒng)文化教學設計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傳統(tǒng)文化教學設計

    第1篇

    一.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文化的繼承性。分析傳統(tǒng)文化的相對穩(wěn)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解析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傳統(tǒng)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fā)展的積極作用,而一成不變的傳統(tǒng)文化則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礙社會發(fā)展的消極作用。明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tǒng)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fā)達的道理;闡述繼承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作用的正確態(tài)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本領;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辯證觀察和認識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過程:指導課前學生課前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探究中國傳統(tǒng)習俗、建筑、文藝和思想,了解文化的繼承性;利用課堂時間讓個別小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師在學生探究得出結論的基礎上加以歸納總結;在學習中,繼續(xù)與學生一起探究傳統(tǒng)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明確其作用的雙重性,并樹立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

    2、方法:案例教學法  討論法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賞析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分析當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fā)展的積極作用,領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激發(fā)學生熱愛傳統(tǒng)文化、學習傳統(tǒng)文化、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態(tài)度”。

    二. 教學重難點: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對傳統(tǒng)文化的辯證認識

    三. 教學過程設計

    1、傳統(tǒng)文化面面觀

    (導入)張岱年老先生的話引出課題——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

    (多媒體展示)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作品

    設問: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嗎?(陶瓷)什么瓷?——青花瓷

    也許我們許多同學對青花瓷并不熟悉,但這種傳統(tǒng)藝術品卻與我們古老的文明的國度有著不解之緣,產于唐代,成熟于元朝,盛行于明代,而在清康熙年間達到巔峰,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幾百年間,民族精神的火炬薪火相傳,青花瓷不但沒有灰飛煙滅,卻因其珍貴而成為收藏家們的摯愛,因其繪畫裝飾清秀素雅而成為中國歷代文人家居瓷器的首選,更因其間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讓某些人陶醉、歌唱……

    春節(jié)晚會上,周杰倫演唱的歌曲——《青花瓷》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觀眾,歌中古箏撩撥,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國風分外動人,加上周董含糊的哼唱,一種超凡的意境盎然而生……

    下面我們一起欣賞這首歌,在這之前,請大家留意:歌詞中有哪些詞匯傳神地描繪出傳世青花瓷的風采?——

    (多媒體播放)《青花瓷》

    學生:認真觀看、思考、討論。

    師:提問并歸納總結。“素胚”“天青色”“仕女圖”“牡丹”“潑墨山水畫”等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詞匯描摹了傳世青花瓷的風采,周杰倫的唱腔柔情而古樸,略帶江南戲曲的雛形,絕妙填詞配復古音樂,構成了一首佳作。綜

    轉貼于

    觀周董的歌,幾乎每一首都在演繹著傳統(tǒng)——民俗、古建筑、傳統(tǒng)樂器以及影響著中國人幾千年的“孝”都有所體現(xiàn)。

    一言以概之,從周杰倫的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而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繼承性……

    2、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

    (過渡)接下來我們再運用上述事例,進一步探討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特點?

    (1)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性

    當周杰倫站在春晚的舞臺上,他要表達的不僅僅是對音樂的熱愛,而是一個歌唱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年輕人,一個用傳統(tǒng)去演繹現(xiàn)代、創(chuàng)造經典的歌手,一個黑眼睛、黃皮膚的“龍的傳人”,對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的認同感,我們通過歌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可以明顯感受到濃郁的中華民族風。這就是傳統(tǒng)文化具有民族性的體現(xiàn)。

    (2)傳統(tǒng)文化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

    歌詞中傳達出的“孝”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之本,古代人們把它看作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甚至認為只有對長輩的絕對服從才是“孝”。而現(xiàn)代我們提倡的“孝”,則是周杰倫在歌詞中表達出來的意思,即在長輩與晚輩人格平等前提下晚輩對長輩的尊敬,當然還有關愛和陪伴。

    設問:從“孝”的演變,我們可看出傳統(tǒng)文化具有什么特點?

    也就是說,“孝”這種中華傳統(tǒng)思想在世代相傳中仍保留著基本特征――即尊敬長輩,但具體內涵卻因時而變――即去除盲目的部分,封建的等級思想,順應社會生活,強調了在人格平等前提下的尊敬與孝順。

    (3)作用的雙重性

    通過以上對“孝”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如果傳統(tǒng)文化能夠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內容能夠與時俱進,就會對社會與人的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tǒng)文化就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們成長的作用。    (過渡)傳統(tǒng)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fā)展既可能起積極作用,又可能起消極作用,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呢?

    3、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

    (展示)歷屆奧運會開幕式的特色

    一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地發(fā)展,更好地創(chuàng)造新生活。

    一個國家只有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tǒng)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fā)達。

    (張藝謀)08奧運會開幕式之困惑

    設問:面對浩如煙海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我們應該如何繼承,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呢?

    學生:思考,出謀獻策。

    第2篇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京劇是我國國粹;對京劇產生興趣。

    2.簡單了解有關京劇的知識,從而對京劇感興趣,從中得到有益的學習經驗。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引出課題

    同學們平時喜歡干什么???喜歡聽歌嗎?喜歡聽誰的?能唱幾句嗎?老師這里帶來了一首歌李玉剛《新貴妃醉酒》。這首歌就是流行音樂與傳統(tǒng)戲曲的結合。

    中國的戲曲劇種種類繁多,你知道的有哪些?只知道京劇嗎?還有嗎?(呂劇)

    師: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咱們的國粹——京劇。

    交流欣賞:

    師:課前同學們都已經預習了,你都知道了什么?(學生說)

    教師隨機板書基本功、唱腔、行當、臉譜等。這節(jié)課咱們就來了解這些內容。

    師:你們喜歡哪一個?臉譜,關于臉譜你都知道些什么?知道什么代表人物嗎?

    課前小組內都畫了臉譜,咱們一起來看看哪個小組畫的最好?(互相評一評)最好的老師獎勵你們上臺來當一回小老師點擊電腦上的幾個問題考一考同學們。

    師:哪個小組想先來介紹?。磕愕谜f說你們的理由???(學生說)

    真正的臉譜是畫到臉上的。經過先打底,再涂彩,勾畫、填黑這些步驟把人物表現(xiàn)的惟妙惟肖。

    有的藝術家已經把臉譜典型形象融入到演唱當中了。請看《說唱臉譜》

    京劇藝術不僅臉譜獨具民族特色,其他內容也很有趣呢。

    二、回歸課本,學習京劇基本知識

    下面咱們再讀書,看看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表演形式:

    師:京劇是綜合性的表演藝術,集唱、念、做、打、舞為一體。

    出示:京劇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舞)

    “唱”是指唱功,是京劇的最主要形式,大家請看。(出示唱的片段)教師補充:京劇中的這種唱法是一字多音,叫拖腔。另外,京劇還要求字正腔圓。

    “念“是念白,就是指人物的對話。聽一段,試一試。(師評價學生學得快,有學習京劇的天賦。)

    “做”也就是表演。而“打”和“舞”其實為一類。指臺上的舞蹈和武打。做指的是手、眼、表情等上身動作的表演,而打是京劇舞臺上傳統(tǒng)武術和舞蹈動作的結合。

    其實,在舞臺上任何京劇的表演不會采取單一的形式,而是這些表演形式融為一體。

    唱腔

    師:京劇不僅表演形式豐富多樣,它的唱腔也非常富有表現(xiàn)力。對于京劇唱腔你有哪些了解嗎?

    生:以西皮、二黃為主要唱腔。(出示西皮和二黃)還有其他的了解嗎?

    師:京劇唱腔很多,比如反西皮、反而黃等。但主要是以西皮二黃兩大唱腔為主。下面咱們聽聽它們有什么不同?

    生:四郎探母是楊家將里的楊四郎深夜探望老母親,情節(jié)感人。所以節(jié)奏緊湊,唱腔流暢明快。大探二是講的是宮廷發(fā)生內亂,有奸臣想要謀朝篡位,所以采用了唱腔凝重渾厚的二黃唱腔。)

    行當:

    師:你們知道嗎?其實咱們每個同學都能勝任京劇里面的一個角色。比如,咱們班的女生可以勝任“旦”角。(出示)

    男同學也可以勝任京劇里的“生”角(出示)

    師:生、旦是京劇里面很重要的行當,它們還可以進行分類。(出示生、旦的分類)

    補充介紹刀馬旦和武旦的不同。出示生的分類,然后說咱們男同學就是里面的——小生。

    師:京劇除了生和旦,還有哪幾種行當?(請學生介紹,教師隨機出示。)

    丑, 文丑、武丑(丑角一般采用比較滑稽幽默的表演形式,)俗話說:“無丑不成戲。看過丑角的表演嗎?咱們欣賞一段。(邊看邊評價:動作靈活、夸張,表情豐富。語言幽默、行動滑稽。丑角的出場常會帶來滿堂的笑聲。)老師采訪一下,看過了有什么感受?

    三、 游戲鞏固,再次感受京劇的魅力

    下面咱們來做個小游戲??磮D片猜京劇行當。

    總結:京劇是集基本功、唱腔、行當、臉譜為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咱們具體到一出戲中再來看看這種表演藝術的融合。欣賞《貴妃醉酒》

    學唱

    師:了解了這么多,咱們身邊有會唱的嗎?其實京劇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難,比如名段《賣水》里面的幾句念白咱們就能學,咱們試一試。

    第3篇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黨的十提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與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人類文明優(yōu)秀思想成果一脈相承。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提倡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整個教學環(huán)境中是促進者、組織者、發(fā)起者,學生能利用各種條件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建構。

    【教學內容分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是通過傳統(tǒng)文化進行涵養(yǎng)的。本節(jié)課力求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在全面理解友善內涵的基礎上,首先用儒家關于仁和人性善惡的探討解讀為什么要踐行友善,之后在體驗身邊的友善基礎之上,用儒家學說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學中的知行合一探討怎么樣踐行友善。

    【教學對象分析】

    我校初一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友善有著基本的體會和感悟,對于善惡已經具有了基本的判斷和辨別能力,但還不能全面、辯證地看待和分析這個問題。與此同時,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之甚少,對于友善為何成為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以及中國價值觀的傳承并未進行深入了解,在實際生活中的修身善行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不利于“友善”價值觀的踐行。

    【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感悟到友善是一種可貴的品質,熱愛并自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2.能力目標:能夠分辨是非善惡,增強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的主動性,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主動踐行友善。

    3.知識目標:知道友善的基本內涵;了解中國歷史上關于人性善惡的基本觀點;知道“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理解“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知道“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理解“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2.難點:理解傳統(tǒng)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增強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動性。

    【教學方法】

    講授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啟發(fā)式教學法等。

    【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六尺巷》。

    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呢,是歷史上真實發(fā)生的。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大學士張英的府邸與吳姓庭院為鄰,兩家庭院是共用一堵墻,平日里也相安無事。一日,兩家因重修府邸時所用的宅基地的院墻起了爭執(zhí),怎么辦呢?去縣衙讓大人評評理吧,可兩家都是官宦人家,縣衙大人兩方都不敢得罪,也絲毫不敢偏袒,于是爭執(zhí)數月也難以定奪??蛇@么耗下去也不是事兒啊,于是張家人想了一法兒,不是咱京城有人嘛,派人快馬加鞭給張英送了一封家書,張英閱罷,立即給張家人寫了信并寄回。

    設問:“大學士張英是怎么回的信?”學生思考并回答,可能直接把那首詩回答出來。

    教師將回信進行展示并設問:“你們猜,今天這地兒還在么?”學生猜測并回答。師:沒錯,今天這地兒還在,不僅在,而且成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成為了安徽桐城一張響亮名片。

    通過六尺巷的故事以及恰當的提問,引起學生對核心價值觀中友善的關注,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倡導正確價值觀的態(tài)度。

    2.釋義友善。

    設問一:“同學們,你們是怎么理解友善的?”

    設問二:“同學們剛才針對友善都談了自己的相關見解,那么我們一起來看看辭海關于“友善”是如何注釋的?”

    設問三:“咱們學校剛剛結束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班會的評選活動,大部分班級都選取了友善作為班會主題,同學還記不記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關于“友善”是如何界定的?”

    通過聊一聊、說一說,拉近學生與上課內容的距離,幫助學生認識友善,使學生明確友善的內涵。

    過渡:友善不只是今天提出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的道德體系,而這個道德體系是以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為主要內容的。

    3.追溯友善。

    設問:“儒家有一個關于道德標準的‘五常’,誰知道這五常指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

    師:“仁義禮智信”是儒家的“五?!钡赖聵藴剩敲蠢蠋熆伎寄銈?,這儒家五常里哪個最直接的包含了關于友善的道德要求?

    學生討論后可能大部分都說仁,也會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師:到底說得對不對呢?咱們一起來看看關于五常是怎么解釋的?

    師:首先結合學生的現(xiàn)實體驗進行“五常”內涵的釋義,最后指出,在這五常里,仁是最基本、最普遍、最高的道德標準,它的內涵也比我們剛才說的豐富,它最直接地包含了關于友善的道德要求。至于是否準確,咱們同學回去查閱一下相關的材料,我們下節(jié)課再進行探討。

    通過儒家的五常的道德要求切人,使學生能對儒家的至善“仁”有最基本的認識,從而看到儒家道德體系中善的影子。

    鋪墊:觀點羅列并碰撞。

    通過學生熟知的《三字經》引入到本課,接下來探討的主題“人性本善”,以及與孟子的“性本善”相對應的觀點——荀子的“性本惡”。

    設問:現(xiàn)在老師想聽聽咱們同學的看法,你們是如何理解這兩種不同的觀點的?你們更傾向于哪一種觀點?

    學生在小組探討之后,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有的認可“人性本善”,有的認可“人性本惡”,有的認為“人性既善又惡”,有的認為“人性既非善也非惡”(詳細回答略)

    師:補充明代王陽明“非善非惡心之本”的觀點與同學們進行分享。補充說明,剛才同學針對人性善惡都談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老師想補充一點,人性本善、人性本惡、人性既善又惡以及人性非善非惡并非完全對立的,這是歷史上存在的關于人性探討的幾種基本觀點。

    使學生在分析和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通過觀點的沖擊碰撞,再加上老師的追問和引導,能夠明確關于人性善惡的基本體會,進一步增強辨別善惡的能力,融入到傳統(tǒng)文化中去,并為下文理解孟茍的基本觀點以及增強修身養(yǎng)性主動性做好鋪墊。

    探討一:性本善

    引導:孟子究竟是怎樣說明人性本善的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是不是首先得了解孟子所探討的人的本性或天性是什么???

    師:人生下來就需要吃飯、睡覺滿足各種生理欲望,但這不是人之本性,而是人之本能,因為動物也有這些追求。那么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是什么?

    同學思考并回答,可能大部分同學指出意識、思考和發(fā)達的大腦……順勢進行引導:在這個基礎上,孟子認為最根本的區(qū)別是人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并且在他看來,這四心人皆有之,若沒有,便不能稱其為人。而這四心便是人之本性,孟子稱之為“良知”,人性之善,也就體現(xiàn)在這四心上。

    創(chuàng)設情境:我們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兒掉進了井里面,我們會產生什么心理?那么你們的這種同情和憐憫是為了討好小孩兒的父母嗎?是為了在社會中獲得好的名聲嗎?

    因為這完全是發(fā)自于我們每個人的本性,這也是我們人性之善的體現(xiàn)。所以孟子認為:人性是本善的,就像水向下流一樣自然,人的本性沒有不善的,水(在自然狀態(tài)下)沒有不向下流的。

    追問一:既然人性本是善的,那么為什么社會現(xiàn)實中還存在惡行?

    追問二:后天環(huán)境的外在影響當然是存在的,但是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就一定會出現(xiàn)惡行嗎?

    師總結:所以由此可知,不管一個人是否做出了惡行,內在的善心和善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孟子提出,人可以通過“存其心、養(yǎng)其性”,保存自己的善心,涵養(yǎng)自己的善性而實現(xiàn)善。

    探討二:性本惡

    引導:我們探討完了人性本善,那么荀子是怎樣說明人性本惡的?

    師:荀子認為:“人性之惡,其善者,偽也。人性本惡,他的善,是人為的。(對于學生理解“偽”可能是偽裝進行糾正)

    追問一:既然荀子說人性是本惡的,那么社會現(xiàn)實中就是惡行遍地了,是這樣嗎?

    追問二:那我們該怎么做才不至于出現(xiàn)惡性外化于行,導致惡行遍地?

    師總結:雖然茍子認為人性是本惡的,但是人可以通過“明禮儀以化之”,通過后天的禮儀教化實現(xiàn)善。

    誘導性設問:通過剛才關于孟子和茍子人性善惡的探討,我們是否可以總結出,儒家的倫理道德的主流觀念是什么?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師總結:不管是孟子還是荀子,還是后代的其他的儒學思想家,大多是向善的。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4.體會友善。

    咱們同學有沒有聽聞社會上的或者發(fā)生在你身邊的友善的事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下?

    學生互相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友善的體會和感悟。

    師講述“光頭行動”的故事,江西宜春學院有一位罹患白血病的大三女學生,她的身邊出現(xiàn)一群充滿友愛的同學,為了讓玉梅不因為光頭而尷尬,他們班26個男同學集體剃了光頭。假設說一個因白血病而成為光頭的女學生在咱們班,我們如果是作為她的同學該怎么辦?這個故事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友善有什么啟發(fā)?

    學生自我反思

    師總結:踐行友善不僅需要善心和善性,還需要善行,需要方法。

    過渡:除了我們前文中所探討的善惡問題,知行問題也是儒家經常討論的話題之一。

    5.踐行友善。

    思考:知是什么?行是什么?

    師:一般情況下,知指認識和知識,行指行動、行為,但儒家最重視的問題是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的倫理秩序。在儒家看來,知是: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行指人的道德行為和倫理實踐。

    思考討論并回答:知和行誰在先誰在后?誰更重要?

    學生針對知行關系紛紛給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知先行后,行先知后……

    師:至于知行關系,實際上,歷代儒家大都主張知先行后,但這并不是說輕視行動,恰恰相反,儒家非常重視道德知識引導下的道德實踐,并且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整體上也具有實用主義色彩,強調學以致用。對行動的重視在孔子那里表現(xiàn)尤為突出,子日:“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保ā墩撜Z·公冶長》)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是強調知行并重的,甚至是更加注重“行”。關于知行關系的討論,到了宋明理學那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明代的王陽明,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真正的道德觀念,必然會引發(fā)道德行為,而每一個道德行為,一定同時包含著相應的道德觀念,知行在本質上是合一的。

    6.總結提升。

    今天,我們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這個主題,回溯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而最后的落腳點——友善的踐行,便是我們今天探討的善惡問題和知行問題結果的融合,也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也應該做到的仁心善行,體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便是友善,它也是我們當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課堂反思】

    收獲: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會有一些收獲,不僅是知識上的認識,更多的是對友善這一價值觀的思考。作為學生應該意識到,友善不僅僅是今天才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它是自古就被社會倡導的,因此在現(xiàn)代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具有了民族根基和文化認同。相信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會更加關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并且在本堂課中我主要采取開放式探究討論和啟發(fā)式誘導,關于人性善惡以及知行關系的思考會使學生不僅在知識上受益,還會在思維上有所收益。

    不足:因為本堂課是將當下倡導的核心價值觀與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為友善溯源,因而文章最終落腳點是思想品德課程還是傳統(tǒng)文化探究課我沒有進行明確界定,最終使得本堂課的定位不夠準確。

    【專家點評】(黃京,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政治特級教師)

    本節(jié)課是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教師獨特的視角,深刻的認識,精心的設計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首先,本節(jié)課的邏輯線索清晰。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友善的內涵,再由儒家思想中的“仁”及有關“人性善惡”的爭論,引導學生認知為什么要提倡友善?之后帶領學生在體驗身邊的友善基礎之上,用儒家學說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學中的知行合一,探討怎么樣踐行友善。這樣的流程設計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形成。

    其次,本節(jié)課注重認知的課堂生成性。教師通過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師生互動,生生合作、討論交流的學生系列活動設計,使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地生成認識,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最后,本節(jié)課開放性的設計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教師在踐行友善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以問題為先導,使學生在思維碰撞的辯論中激發(fā)深層次思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第4篇

    本框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框內容。

    二、設計思想

    (一)教材分析

    本框題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圍繞“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這條主線,分析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繼承的具體形式有哪些以及各自的地位如何,傳統(tǒng)文化有什么特點,怎樣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這課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非常密切。在教學時,主要運用多媒體上課,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樹立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擁有一定生活體驗,具備一定歸納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能夠自主地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為。本框題的內容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生平時有所聞、有所見、有所感,對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狀況這一課題有較為濃厚的興趣和較強的參與積極性。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文化的繼承性。

    分析傳統(tǒng)文化的相對穩(wěn)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解析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

    闡述繼承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作用的正確態(tài)度。

    2、能力目標

    探究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作用的能力。

    分辨?zhèn)鹘y(tǒng)文化中精華與糟粕的能力,嘗試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領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激發(fā)學生熱愛 、學習 、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態(tài)度。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及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

    教學難點: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

    五、教學方法

    1、多媒體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豐富的圖片和資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xiàn)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師生共同探究中構建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課堂小辯論。通過針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展開課堂小辯論,增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態(tài)度的認知能力。

    六、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七、教學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及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讓學生課前預習教材并發(fā)現(xiàn)問題,搜集有關中秋節(jié)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文化的由來及特點的相關資料。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動”。

    (二)導入新課

    教師: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關于文化傳播的相關內容,了解到文化傳播在促進中外文化繼承與發(fā)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將一起繼續(xù)學習第四課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的第一個框題――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在進入新課之前我們先看看本節(jié)課的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以及問題探究。

    情境導入:多媒體展示圖片

    觀看圖片思考:1、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中秋節(jié)的由來呢?(學生發(fā)言)

    知識拓展:中秋節(jié),又稱團圓節(jié)、八月節(jié)。時在夏歷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與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并稱三大傳統(tǒng)佳節(jié)。兩漢時已具雛形,時在立秋日。唐朝時出現(xiàn)觀月、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北宋太宗年間,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jié)。八月是作物收獲季節(jié),慶豐收、賀團圓,“花好月圓人壽”便成了中秋節(jié)的主題。中秋節(jié)闔家團圓,月亮升起時,獻月餅、瓜果以祭月,這一習俗延續(xù)至今。

    2、你能說說中秋賞月的習俗為什么能夠保留至今嗎?(學生討論)

    通過大家的探討和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兩點。

    第一,傳統(tǒng)習俗是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jié)和習慣。

    第二,傳統(tǒng)習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習俗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習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知識歸納:

    一、傳統(tǒng)文化面面觀

    1、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含義)

    2、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繼承性、歷史性、民族性、時代性等

    (過渡)既然傳統(tǒng)文化存在于現(xiàn)實中,那么,今天的傳統(tǒng)文化是怎樣的呢?

    二、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

    對媒體展示圖片:

    探究活動:你知道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打上了哪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烙印嗎?這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會徽體現(xiàn)了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誠信;

    中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印章、篆刻與書法;

    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用紅色表達著強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著喜慶、熱烈與祥和。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在會徽上,這說明了:會徽從傳統(tǒng)思想、文學藝術和習俗的角度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傳統(tǒng)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紐帶。

    知識歸納:1、傳統(tǒng)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tǒng)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紐帶。2、傳統(tǒng)文化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傳統(tǒng)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探究活動:你能說說“和諧社會”的思想與傳統(tǒng)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樣的關系嗎?(學生討論)

    學生探討后,教師歸納:

    “和諧社會”中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將“和”、“合”思想順應社會生活的變化,去掉其將天神化的糟粕的內容,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知識歸納:

    3、傳統(tǒng)文化的雙重作用(與時俱進)

    順應社會發(fā)展的傳統(tǒng)文化,能對社會與人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積極作用);一成不變的傳統(tǒng)文化會阻礙社會進步、妨礙人的發(fā)展(消極作用)。

    (過渡)既然傳統(tǒng)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fā)展既可能起積極作用,又可能起消極作用,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呢?如何認識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呢?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組織課堂小辯論:將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進行辯論,正方觀點“傳統(tǒng)文化是財富”,反方觀點“傳統(tǒng)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組討論,準備辯論的事例和觀點。選出4位學生進行現(xiàn)場辯論,在允許的情況下,其他同學可以進行場外的提示。

    知識歸納:

    1、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性;2、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九、課堂小結

    (一)傳統(tǒng)文化面面觀:1、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含義);2、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歷史性、繼承性、時代性、民族性等。

    (二)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1、傳統(tǒng)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2、傳統(tǒng)文化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3、傳統(tǒng)文化的雙重作用(應與時俱進)。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1、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性;2、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

    十、鞏固練習

    第5篇

    一、圖片導入新課

    師出示:古城、塔和橋的圖片。

    渡:我國不僅有保存完整的古城和數不清的塔橋,還有多姿多彩的樓閣。這節(jié)課我們來了解古城建筑的一種新形式――樓閣。(板書)

    [點評:本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梳理學過的古城建筑形式,同時引出本課要探究的新形式――樓閣。]

    二、了解樓閣

    先請生說說“樓閣是什么樣的建筑”,然后師補充材料:

    1.文字材料 早期樓與閣是有區(qū)別的,樓指重屋,在建筑群中處于次要位置;閣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筑,在建筑群中居主要位置。后來,樓與閣互通,沒有嚴格的區(qū)分,樓閣多為木結構。古往今來,歷朝歷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縣府,都喜歡修建樓閣。

    了解樓閣的形式:城樓這種樓閣形式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闕樓、市樓和望樓在漢代就已經成為樓閣的主要建筑形式了。

    [點評:教師心中有學生,以學生為重,先請學生談談自己心中的樓閣是什么樣的。通過交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在學生一知半解時,師通過補充文外資源,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樓閣,以及樓閣的形式。]

    師結:了解了樓閣和樓閣的形式,我們一起走進樓閣!

    三、走進樓閣

    請生說一說自己查了哪座樓閣的資料?通過什么方法查找到資料的?查資料時面對潮水般的資料,你是如何取舍的?

    [點評:課堂上,常見孩子們拿著一摞規(guī)整的打印材料。孩子和家長往往機械地認為材料打印的越多越好,其實不然。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孩子們手中的材料往往都是大人越俎代庖的,他們對這份材料無從甚解,這樣的搜集來的材料失去了搜集資料的意義。為避免上述情況的發(fā)生,特設置此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會搜集資料,提取資料,并會分享資料。]

    渡:我們以“黃鶴樓”為例來分享同學們查找的資料。

    1.走近黃鶴樓

    1.1先請同桌兩個說一說自己對黃鶴樓的了解?再全班交流。交流時師抽取查找資料的角度并板書:位置;盛譽;傳說;建筑特點;楹聯(lián);詩詞;圖片。

    [點評:通過以“黃鶴樓”為例,引導學生知道交流名樓資料的角度為:位置、盛譽、傳說、楹聯(lián)、詩詞、圖片等方面,為后面分享滕王閣、閱江樓和岳陽樓的資料作準備,同時為學生爭做小導游做準備。同時,在交流資料時,先請同桌說一說,再全班交流,遵循孩子們的認識規(guī)律,對查找的資料先熟悉后交流。]

    2.交流資料:滕王閣、岳陽樓和閱江樓的資料

    2.1交流時注意形式多樣。每交流完一組,請其它的小組補充然后師就交流內容提問一個問題。

    師點撥:閱江樓雕梁畫棟的美。特別是閱江樓屋頂的藻井金龍,這條金龍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龍身上用的是二十四K黃金。這座樓內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純金,所以顯得特別金碧輝煌。

    [點評:通過小組介紹和全班交流滕王閣、閱江樓和岳陽樓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三大名樓,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爭做小導游做準備。交流資料,為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特在每組交流完資料后,教師設計一個問題進行搶答,并進行獎勵,激發(fā)孩子們仔細聽,認真看。同時,在交流閱江樓的資料時,老師承接著學生們對閱江樓的交流,點撥閱江樓中雕梁畫棟的美,滲透對古代勞動人們的智慧的贊美。]

    2.2師結:剛才我們交流的這四大樓閣被稱為“江南四大名樓”。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放飛想像:(補充兩首古詩的吟誦。)

    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登樓一游,或會四方之客,或唱應和之曲,放悲聲,抒情懷,低吟淺唱,壯懷激烈,乘興而來,盡興而去。他們留下的詩文和故事也使得名樓多一些濃濃的文學色彩。(板書:文學)

    [點評:通過交流資料,教師點撥體現(xiàn)名樓的文學色彩!同時補充兩首古詩的吟誦,引導學生進行想象。]

    師引:我們剛才介紹的這些方面,如果加上一個自我介紹那就是一份“導游詞”呢!請生:誰能模仿導游進行自我介紹呢?生說,師評,發(fā)學生一張樓閣的彩圖。

    [點評:課堂是生活的體現(xiàn),此環(huán)節(jié)引導孩子們聯(lián)系生活,再現(xiàn)生活,同時為爭做小導游做準備。]

    2.3爭做小導游,先在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點評:利用爭做小導游的方式引領整堂課,教師通過送名樓的彩圖為獎品這一評價手段,激發(fā)課堂爭做小導游的積極性。]

    師結:“江南四大名樓”,都是用來登高望遠,瀏覽風景的!還有一種樓閣是用來庋藏的,如天一閣――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佛教中的塔也是樓閣的一種!

    [點評: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在總結樓閣的作用!]

    師補充:被譽為“千年不倒翁”的應縣木塔,用去近一萬立方米的木材,沒用一根鐵釘,竟然“千年不倒”,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原來它巧妙運用了卯榫結構和斗拱設計實現(xiàn)了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就是利用斗拱設計建造的。

    [點評:教師以“千年不倒翁”為例,引導孩子們體會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進而體會苦代勞動者的智慧。同時,引出中國館的圖片,滲透現(xiàn)代人們對這種技術的傳承和運用!]

    3.拓展延伸

    渡:樓閣還有很多民間說法!我國民間的“名樓”“十大名樓”之說分別指的是哪些名樓?它們分別位于哪些省市?交流,開啟曼妙樓閣之旅。

    四、樓閣之旅:配樂欣賞圖片

    [點評:此環(huán)節(jié)進行課外拓展,請孩子們展示資料的同時,欣賞樓閣的千姿百態(tài),讓孩子們感受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樓閣建筑之美。]

    五、樓閣尋根

    第6篇

    “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有利于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注重應用實踐的室內設計教學中,強化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我國在室內設計專業(yè)的教學中過多的注重對西方設計理念、設計思潮的追捧,認為西化的、歐化的設計格調和方式能夠符合社會人的審美需求。目前,我國室內設計專業(yè)的教學通常是以包豪斯體系作為基礎的,設計案例以國際化風格的室內設計為主,強調一般性的空間造型和功能至上的原則。因此,多數學生的作品設計表現(xiàn)出時尚化、前衛(wèi)化的傾向。這種教學的結果就是淡化了學生對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審美標準的意識,從而使設計理念和設計作品缺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因素,缺乏中華韻味。為了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審美理念,在室內設計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就顯得極為重要與必要了。

    2、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室內設計教學的途徑

    2.1從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尋找靈感古典文學作品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字傳承,后人可以通過前人的記述來對古代文化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因此,引導學生從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文字中尋找創(chuàng)造的靈感,可以使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更具有敏銳性。將從古典文學作品中尋找到的設計靈感同現(xiàn)代化的設計手法相結合來應用于室內設計中,可以使設計出的作品更具有民族文化氣息。例如,筆者要求學生對一處茶館做室內設計,需要使作品充分展示出中國傳統(tǒng)的韻味。由于要求比較寬泛,學生就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設計。我國的古典文化作品的意蘊比較濃厚,通過簡單的文字記述就可以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幅或富麗堂皇或典雅或清新的畫面,因此,學生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就具有很大的選擇性。在上交的作品中來看,學生也大都實現(xiàn)了這一要求。有的學生從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入手來創(chuàng)作,有的則從王維的《鳥鳴澗》入手來創(chuàng)作,而有的則是從戲劇入手等等。學生充分體會作品文字所描繪出的意境,并將自己體悟到的內容同現(xiàn)代化的空間設計手法相結合,從而使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別具特色。

    2.2從極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設計入手教學在教學中,除了要引導學生從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來尋找靈感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多接觸一些極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成品作品入手,讓學生從真實的設計中來獲取經驗,增加靈感。例如,一些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品的展覽館一般會在設計上突出同中國文化融合的樣例。學生在參觀展覽中一方面可以進一步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還可以將展覽館的設計同當時當地的空間結構相結合,對已經完成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評判。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展覽館當作自己的設計對象,可以做出什么樣的設計,又同原來的設計相比有哪些更適合的地方。通過學生的實地參觀和展覽,以及不斷地比較甚至再創(chuàng)作,學生就能夠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經驗,提升自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識。

    3、小結

    第7篇

    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層次在藝術設計教學的角度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視覺元素層、設計經驗層、哲學觀念層,它們在空間結構上關系就像是一個金字塔形。視覺元素層作為底層,表現(xiàn)為有形、可見物質文化的總和;設計經驗層為中間層,表現(xiàn)為無形、可感的技藝和巧思等;哲學觀念層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上層,表現(xiàn)為感悟的、無形的哲學觀念。視覺元素層由于有著豐富的外觀形式,再加上其多樣的物質媒介,如此便為教學提供了實用的視覺符號素材。設計經驗層——歷代能工巧匠從實踐中得到的經驗總結,以其獨特人格、風格,及其多樣行業(yè)分工,激起了理性設計和感性設計的相結合。上層,它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可以說是對人生、自然、宇宙哲學的一種反思,給設計理念和相關行為造成深層影響。往底層我們看到的就是傳統(tǒng)文化生動具體的體現(xiàn);往上層就會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精練。

    二、融入傳統(tǒng)文化對民族的意義

    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其將我國上下幾千年的民族智慧聚集在一起,將前輩們不斷創(chuàng)新、時間的經驗予以繼承,形成了我們現(xiàn)有的優(yōu)良文化,這其實是我們最金貴的資源,其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內涵博大精深。傳統(tǒng)文化的融入,不僅能夠繼續(xù)弘揚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還可以樹立我們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的自覺性,在學習和繼承中汲取優(yōu)秀的精神財富,使我們的整個民族充滿不竭的動力,保持旺盛生命力。

    三、視覺元素層

    在設計教學中運用傳統(tǒng)文化視覺的符號,采用的形式為設計課題來表達設計的創(chuàng)意。設計應用的過程中,將我們的現(xiàn)代表現(xiàn)手法與設計思維融合到一起,以求避免不加思考地、簡單地描摹與挪用。可以從各個不同的程度來嘗試對符號元素予以分類分解、概念同構,或者是重構等藝術加工。以傳統(tǒng)文化的視覺符號,保障學生對此的熟悉,并以此促進學生認識和了解視覺元素中所有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培養(yǎng)學生的修養(yǎng),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加之,我們采用熟悉的傳統(tǒng)文化視覺元素作為載體來搭建信息傳遞,能第一時間吸引眼球,引發(fā)觀者內心的共鳴,激發(fā)默契感,達到印象深刻和快速交流的效果。比如說在傳統(tǒng)春節(jié)期間,元宵節(jié)的彩燈,那就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吉祥物品,彩燈集特有的光、色、形為三位一體,為我們營造出一種有著我國民族特色的那種節(jié)日氛圍,可以說其實這就是傳統(tǒng)文化中一種典型的視覺符號。元宵彩燈是以紙和竹條為基本原料的,不僅構造手法獨特、種類多樣,而且有著豐富的寓意。在設計教學中應用民間文化的視覺元素,使得傳統(tǒng)民俗文化在設計作品中有所體現(xiàn),豐富設計者的一種情感體驗。

    四、設計經驗層

    能夠順利地、成功地完成一個設計,最重要的保證就是豐富的項目設計經驗,傳統(tǒng)文化所為我們提供的,其中有許多設計經驗都是超具價值的。計成是明末一位杰出的園林設計師,在他的《園治•掇山》中說到了不同場所疊石、假山營建的目標效果與設計方法,為園林設計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予以借鑒,《園治》中,不但有相關的實踐層面規(guī)則和經驗,更高的一條藝術規(guī)則也被提出:“構園無格,體宜因借?!睜I造園林,要與實地的氣候環(huán)境、地理相宜;與園主人的知趣、財力、身份相宜。書房室內環(huán)境的設計,就拿明中晚期文人的書齋來說,那更是有著獨到的追求,與完全不同的見解。功能上講:書齋——當時文士“怡情悅性、修行養(yǎng)生”的私人空間,它的功能有別于臥室、廳堂等其他的一些空間場所。書房環(huán)境的設計,最需要體現(xiàn)的是:陳設品的位置經營與選擇。排列物品講究排偶、參差、錯綜等,來使室內空間的靈性與意蘊得到提升;選擇陳設品要從色澤、形制、工藝、質地等方面來考量。書房的陳設總體來說不是一成不變的,能夠進行更換陳設物品,或者對布局進行調整,可帶來生氣,改善心境。設計教學過程之中,要能夠實時對學生的感受與理解,予以巧妙地引導,將見過的、學習過的設計經驗轉化為自己的經驗。

    五、哲學觀念層

    每個時代都有象征他那個時代的精神,我們民族時代精神結晶,毋庸置疑那就是——中國哲學。尤其是儒道兩家,他們的精神深深影響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儒道互補,共同在傳統(tǒng)文化的演化與傳承中起作用。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的,它們的核心觀念都表現(xiàn)為“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一觀念對傳統(tǒng)設計理念與造物行為產生了深刻影響。能夠實現(xiàn)“工巧”需要的是考量的合理巧妙,能夠合理利用材料品質,根據地理環(huán)境和季節(jié)氣候等天然因素,去實現(xiàn)的。去雕飾的追求,對天然人造物的追求,要求我們不能人工雕鑿,另一方面說也是能工巧匠感受自然之美而做出的最佳直接的追求。從藝術教育的角度來說,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真正高層次的追求是能夠培養(yǎng)出思考設計問題從哲學層面的人才。

    六、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