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4:11
序論:在您撰寫高校美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1.1研究對象
以安徽省高校啦啦隊運動的審美特征與美育培訓為研究對象,包括啦啦隊運動的教學和訓練培訓學生審美特征、美育的價值、美育訓練的方法、線形美等方面.
1.2研究方法
通過文獻資料法收集了與本次研究相關的資料,為本論文的研究結構構思提供參考,并為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通過定期走訪和電話訪談的形勢來征求啦啦隊運動研究的意見,讓本次研究更加嚴謹.并根據本次實驗的需要設計好問卷,通過12名相關專家對本次發(fā)放問卷進行效度檢驗,并獲得專家的認可.兩次問卷發(fā)放相隔20天,對象相同,兩次測得相關系數0.85,表明問卷具有可靠性.問卷發(fā)放選擇了中國科技技術大學、合肥工業(yè)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工業(yè)大學、安徽醫(yī)科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安徽農業(yè)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安慶師范學院等10所大學進行問卷發(fā)放,發(fā)放教師問卷20份,回收18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問卷17份,有效率94.4%;學生問卷發(fā)放120份,回收107份,回收率89.2%,其中有效問卷103份,回收率96.3%;并對回收的問卷進行處理,采用Excel2003處理.
2結果分析
2.1啦啦隊運動的審美特征
啦啦隊運動通過音樂和口號、道具、標語等手段來展示美,體現出來各種強烈鼓動性、感染性的體育運動形式,通過自身的運動形式來進行審美特征,通過加強觀眾的情緒來加強本隊的活力為目標,并且把青春的活力、健康的團隊精神展現出來,安徽省高校啦啦隊運動的審美特征主要包括:弘揚個性、顯示口號、音樂美、團隊精神美、運動與器械美、運動服飾美、運動姿態(tài)美、造型美、創(chuàng)造美等幾個方面.
(1)啦啦隊運動的個性美主要是注重大學生的個性表現,讓高校大學生通過啦啦隊運動的舞臺來展示自身的個性美.例如,校園啦啦隊在一次籃球比賽中,體現出各自團隊的個性口號,在觀眾面前大聲喊出響亮的有節(jié)奏口號、以及夸張的面部表情,激情的表演動作、搖滾的音樂來吸引觀眾參與到為本隊加油的情境中,這樣可以讓大學生有可宣示情感的方式和個性張揚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可以充分調動觀眾的積極性,并且把大學生張揚的個性美充分體現出來.
(2)啦啦隊運動離不開音樂,啦啦隊中的音樂往往是與動作相互配合、風格一致的音樂為主,主要是在體現出啦啦隊項目的風格、特點、動作的渲染主題,從而增加了啦啦隊運動藝術美.啦啦隊運動中的音樂往往是把多種風格的音樂相互剪切并柔和在一起,在節(jié)奏感上感覺到明顯的不同,所以在啦啦隊運動中通過音樂的作用可以讓參與者激發(fā)和感染情緒,同時在音樂的制作中還可以加入特殊的元素,例如:富有性口哨、引起學生們注意的警笛聲等多種特色音樂,這些讓啦啦隊運動更加具有觀賞性.
(3)高校啦啦隊運動是體現學生的青春活力、相互團結的精神,啦啦隊運動在在訓練、表演中都需要體現出來相互配合、相信自己的隊友的精神,這樣可以充分體現出來大學生凝聚力,啦啦隊運動每一次表演都展現了強大的集體主義觀念、團結互助的精神、和諧人際關系美.
(4)啦啦隊運動離不開器械的協(xié)調,在每次表演中可以看到啦啦隊隊員利用器械來協(xié)調,啦啦隊的器械大多集中在彩球、標志牌、標語、小彩旗等一些道具,在人與器械相互協(xié)調中可以體現出來協(xié)調美.啦啦隊所使用的道具,與動作完美的結合,展現出來優(yōu)美的藝術性,啦啦隊運動主要是采用道具的特殊性、奇異性、鼓舞性來塑造運動場上的氣氛.
(5)啦啦隊運動美的體現離不開服裝美,啦啦隊服裝是增強和提升人體的美學價值,啦啦隊服裝在設計上融入了更多的美學因素,啦啦隊服裝設計上主要是追求連體短裙、分體背心、短裙等,在審計上融入一些頭飾、裝束、色彩來提高運動員的參與性,這樣在表演時候可以把大學生的美完全展現出來.
(6)啦啦隊運動中有多種姿態(tài),各個動作都是在嚴格設計的姿態(tài)下完成,按照評分的標準和完成動作等的質量來衡量一個動作的姿態(tài)美.啦啦隊隊員經常通過技術訓練,可以讓自己保持良好的身體姿態(tài),在聯(lián)系中控制自己的軀干、頭部、手臂、腳尖等,可以增加自己的形體美,展現給人美的感覺.
(7)啦啦隊運動項目主要包括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種造型美,啦啦隊造型美主要是結合動態(tài)和靜態(tài)來組合一組新型的動作造型,使得觀眾具有很好的觀賞性、賞心悅目的心情,同時能夠通過新穎的造型來導引觀眾的熱情,啦啦隊運動主要是通過6個站位和32手位來變換組合各種動作造型的,通過啦啦隊運動員的青春活力來多角度、多方位的展示美的外延與內涵.
2.2安徽省高校教練員、學生對啦啦隊運動美育的認識分析
2.2.1教練員對啦啦隊運動教學內容和美育功能的認識
通過對安徽省10所高校的17名啦啦隊教練員的調查研究,他們掌握著體育教學的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方法,同時對啦啦隊運動項目的美育有一定的了解,在對教練員調查發(fā)現,有75.6%的教練員對啦啦隊運動美育有所了解,有80.2%的教練員認為啦啦隊運動很適合在高校開展,可見大多數高校教練員對這一項運動的美育認識較高.從表1中可以看出來,高校教練員對啦啦隊運動的美育的認識上有較高覺悟,教練員為學習和練習啦啦隊運動可以提高大學生美的感受力非常明顯和比較明顯的人,占94.8%,認為可以提高美的鑒賞力的教練員,占86.7%,認為可以培養(yǎng)學生表現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教練員,占98.1%,認為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教練員,占98.5%.通過研究發(fā)現啦啦隊運動對促進大學生美育教育的意義很明顯,這是啦啦隊運動在高校開展教學的主要原因之一.啦啦隊教學內容和訓練形式是高校啦啦隊運動的主要培養(yǎng)方式,對10所高校啦啦隊教學內容進行調查研究,安徽省10所高校啦啦隊教學內都安排一定技巧、舞蹈啦啦隊套路實踐,有94.1%的教練員在教學內容上安排了啦啦隊運動技巧性、基本動作訓練的內容,也有一部分教練員安排了口號、音樂設計的教學內容,但是教練員在啦啦隊的文化內涵簡述和啦啦隊動作、隊形創(chuàng)編上的講授和練習很少.因為教學內容的單一化,學生在學習啦啦隊運動知識上就是不全面地,不利于學生美育教育,也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啦啦隊的美譽功能.
2.2.2大學生對啦啦隊運動美育功能的認識
根據調查發(fā)現,啦啦隊運動中大學生對美育的認識集中在從身體角度、運動角度、情感和行為、感受教師美.高校啦啦隊運動中大學生身體美主要包括:姿態(tài)美、健康美、線條美、形體美、體型美等,大學生更加看中的是富有實際意義的啦啦隊運動的美.安徽省高校大學生對啦啦隊運動的美的認識,主要是集中在技術美、協(xié)調美、韻律美、力量美、造型美、服裝美,這些選項是大學生對啦啦隊運動美的充分認識,大學生在運動參與并且能夠很好理解這些美的特征.在調查中大學生對啦啦隊運動中的器械美的認識程度還是不夠,這是由于學生在平時訓練中很少有機會接觸運動器械,在比賽中由于設計的套路過于簡單,與器械接觸的時間較短,對器械的美沒有完全理解.大學生不但在啦啦隊運動中的情感和行為的角度上認識美,還在運動中認識到熱情美、合作美、競爭美等,說明大學生在啦啦隊運動中充分展現了自我風格、青春活力、團結友愛等,這也說明高校啦啦隊運動給大學生帶來團隊的精神.在高校啦啦隊運動中教師的教學是不可或缺因素,是重要的主組成部分,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形成對學生的影響很大,通過啦啦隊運動中學生對教師美的感受調查,學生主要是集中在人品美、教師的示范動作和儀表美等三方面,分別占94.1%、89.3%、82.5%,教師的人品對學生影響最大,主要是體現教師在啦啦隊教學中的關懷、體貼等因素上,其次是教師的技術動作的示范性的優(yōu)美,教師的動作優(yōu)美可以讓學生感受啦啦隊運動美的特征,這也要求我們教師在啦啦隊訓練中做到技術動作規(guī)范和優(yōu)美,提高大學生參與啦啦隊運動的積極性.
2.3安徽省高校啦啦隊運動教學與訓練中美育存在的問題
2.3.1教師對實施美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安徽省啦啦隊教學中,學校、老師對這一項運動有一定認識,但是對啦啦隊運動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教師啦啦隊運動美育教育上認識程度不高,在啦啦隊教學中對學生實施美育感覺并不是那么有作用,對學生的基本技能、啦啦隊文化的講解上、套路的演練上都沒有給予美育實踐的指導,這樣的教學很不利于大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提高.
2.3.2教學、訓練形式過于單一
安徽省啦啦隊平時的訓練和教學都是針對于比賽而進行的,練習的形式過于單調,沒有多元化的發(fā)展啦啦啦隊運動的特色,教學和訓練內容只有舞蹈啦啦隊實踐套路和啦啦隊基本動作,在啦啦隊運動的文化價值上介紹的很少,在啦啦隊的口號、音樂欣賞、創(chuàng)編上開展教學很少,這樣的教學容易讓學生對啦啦隊運動的認識不全面,從而影響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完全發(fā)揮啦啦隊運動的美育功能.2.3.3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缺乏美的因素教師在啦啦隊運動教學內容選擇、設計上缺乏美的元素融入,并沒有加強對學生美育的培養(yǎng),現階段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方法并不能增強學生對美感的體驗性.在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訪談中發(fā)現,大部分老師在啦啦隊運動的美育傳授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示范來展示給學生,教師過于注重動作的示范,沒有很好的把動作示范與講解上相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利用組織學生觀看比賽、以及組織學生對啦啦隊運動的一些元素進行設計,能夠讓學生在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3建議
3.1加強教育觀念的創(chuàng)新性,加強對教師美育知識的培訓
高校啦啦隊教師要具有美學的專業(yè)素質和豐富的美學知識,教師在啦啦隊運動中才能夠實施美育教育,教師首先要做到以美的魅力來感染大學生,因為啦啦隊中教師是啦啦隊運動的傳播者、引導者.所以,這就需要高校啦啦隊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首先讓自己理解美、感受美,通過自身的實踐來感染學生,正確認識啦啦隊運動美學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以良好的業(yè)務知識來引導學生.
3.2排啦啦隊的教學和訓練內容要多元化
啦啦隊運動在我國還是一個發(fā)展中體育項目,高校中開展也是剛剛開始,在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上都不是很完善,高校中啦啦隊運動教學內容大多是以技術教學為主,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對啦啦隊運動的認識不夠全面,需要教師在講授技術動作時候,能夠給大學生介紹一些啦啦隊運動理論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啦啦隊運動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設計,在教學內容中更多的融入啦啦隊的風格、音樂、動作編排等知識的講授,全面提高大學生對啦啦隊運動美的認識,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情操,增強他們藝術內涵.
3.3教師要積極主動的對學生實施美育
(一)增強體質,增進身體健康,塑造優(yōu)美的體形
從健美操的動作表現形式上來看,有上肢和下肢、腹部和背部、頭部和軀干的動作的結合,在健美操的每一個動作中,都需要把這三組肢體與軀干上的動作結合起來,在動作完美的呈現出來的時刻,會發(fā)現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加入其中,就在此同時加強了人體自身的體質,體質的加強也就表現出身體的健康程度加強。在健美操多種動作的組合中,對動作有較高的要求,比如手上的動作就有很多要求,從手指、手掌、前臂直到上臂再到肩部都有嚴格的動作標準,這樣的標準正是對人身體的一個有效的,全面的,均衡的發(fā)展,不僅促進了身體各部器官的正常發(fā)育和身體的健康,也為塑造人優(yōu)美的體形創(chuàng)造了有力的條件。
(二)不同角度的審美功能
審美功能又稱美化功能,是推動人自身發(fā)展的一個驅動力,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健美操的美,能夠豐富大學生的體育知識和精神生活。健美操是體育舞蹈與音樂的有機結合,是源于人們的生活和對對健美操的熱愛,它將藝術與體育結合起來,是體育項目中最具有美感的運動項目,它是“健”與“美”的結合,既表現出體育的一種健身的本質,也體現出那種藝術的美感。它的美所包含的審美因素有很多,最完美的審美功能表現為外在美和內在美兩個方面。外在美主要是指動作美,姿態(tài)美,形體美,音樂美和服裝的色彩美。動作美是表現健美操的關鍵所在,健美操的動作大方;幅度開闊,當肢體伸展開時所表現出來的是人體展開的最大幅度時,便是最美的健美操;伸展有力,動作的表現形式要一步到位;節(jié)奏輕快,表現出來的不是笨重的感覺,而是輕盈快速。姿態(tài)美是指通過健美操的相應練習,發(fā)展人體相應的肌群力量,提高肌肉的控制力和肢體的協(xié)調性,培養(yǎng)優(yōu)美的姿態(tài),讓動作有很強的表現力,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形體美是指通過健美操的練習,使身體各方面的輪廓清晰,線條優(yōu)美,讓人有種健美的形體美。音樂美是指在健美操的練習中,選擇不同旋律與風格的音樂,帶給人不同的感覺,就會表現出健美操不同的風格。服裝色彩美是指健美操的練習或是表演中,色彩鮮艷的服裝給人帶來積極向上的情趣,使人心情瞬間開朗。內在美主要指風度美,氣質美和心靈美。通過健美操的練習可以培養(yǎng)一個人堅強的學習態(tài)度,鍛煉其刻苦訓練的意志,在健美操的練習中能夠展現出一個人的風度,通常通過健美操練習的人都會有一種自信的感覺,從而展現出人的氣質美。心靈美是人們通過對健美操的練習,培養(yǎng)了正確的審美觀念和樂觀進取的心態(tài)。外在美是美的基礎,內在美是美的完美呈現,只有兩者完美的結合,才能全面的展現出健美操美的藝術。
二、美育的作用
(一)培養(yǎng)高校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在體育的審美活動中,需要人們通過一定的審美感受能力來發(fā)現體育活動中的美,只有通過一定的直接感受力,才能夠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才能夠認識、了解和把握體育活動中的美。對美的感性直觀認識和對其的印象是審美活動的前提,較強的審美感受能力則是審美活動得以進行和開展的主體方面的重要因素。健美操是所有體育項目中,最能夠體現美的一項新興的體育運動,從它的各項美育功能中能夠體現出,它充分而且豐富的展示了充滿著生命力身體美,它既是體育美中的一項基本的美的體現,也是人們對美進行審視的一項體育欣賞活動中的審美對象。當學生融入到健美操美的環(huán)境當中,通過健美操的學習來改善他們的身體體形;在健美操的表演中通過自身各種美的展示來吸引觀看者的目光;在練習中通過觀察鏡子中的自己所表象出得美而對美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夠逐步提高他們的審美感受能力和得到美的享受。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女大學生選擇健美操的重要原因。
(二)培養(yǎng)高校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我們參與各式各樣的審美活動,都必須要具有鑒賞能力,只有具有較強的鑒賞能力,才能夠將美完全的詮釋。對事物的審美鑒賞能力可以理解審美成鑒別和欣賞事物的能力。審美鑒別是指對客觀事物的外觀與內在的一個鑒別,比如客觀事物的丑美、善惡等進行鑒別,以及對美的各種形態(tài),范疇和程度的鑒別。在現在這個大千世界中,客觀事物的外觀,形態(tài),本質的多變給人們增加了審美鑒別欣賞的難度。健美操是集人的美的動作,美的意識和美感于一起的運動項目,它是以人體和動作來展現自身的美,通過動作去塑造美,創(chuàng)造美,通過教與學的這個途徑來認識,欣賞,感受和表達美。正是通過這一簡單的教與學,讓學生在自己心目中自覺的就接受了審美教育,對美的感受力與鑒賞力會有很大空間的提高。另外在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和欣賞美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三、高校健美操教學中在美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審美心理的研究較少,影響大學生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個人的審美心理每一個階段都有著相互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各個階段的審美觀念不同,但人的各種心理活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健美操是一項美的運動,而體育教師缺乏對學生審美心理的研究,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匱乏,教學方法單一,無法促使學生對審美感受能力的提高,對教師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有一定影響。
(二)教學側重在完成教學任務,教的內容相對教材化,影響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教學中多加的注重學生們身體形態(tài)與樂感美的培養(yǎng),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健美操是一項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一系列的屈伸,波浪,跳動的動作,在這些動作的教學中多多的強調動作到位,與形成完美體形有較大的聯(lián)系,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增加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
(三)教學中教師運用較多的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影響大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中,教師不改以往“講解———示范———練習———糾錯———改正”的教學模式,在課前將要教學的內容或套路準備好,就按著準備好的思路來進行課堂的教學,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主的模式造成學生一味的學習老師交給的內容,沒有去主動的思考,可以將老師講的內容改變一下,做一點創(chuàng)新。運用教學歸納法,既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全面的加強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四、高校健美操教學改革設想———在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
(一)美育滲透于健美操教學中的可行性
1健美操教學中滲透著許多美育教育的因素
健美操是一項優(yōu)美的表演藝術,滲透著許多美育教育的因素,體育教師可以借助健美操的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高尚的人格。
2符合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需求
在健美操教學中滲透美育,可以激發(fā)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使體育活動不再感覺有痛苦,變成了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享受,同時這種興趣可以進一步轉化為對體育的愛好。
(二)在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
1樹立以美育體理念,加強學生審美意識
在健美操教學中,教師應樹立以美育體的新理念,充分利用美的因素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達到美育與體育共同教育的目的。
2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教師在各門學科的教學中都起著主導作用,在健美操的教學中也不例外。學生對美的感受與體驗,在許多方面都受到教師的影響。在健美操這門特殊的課程中,要實現教學中美育的滲透,讓學生全方位的理解健美操的美,教師的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促使他們掌握正確動作,提高動作技術水平,達到形態(tài)美化,深刻體會到健美操中美的存在,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受能力的目的。
3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在健美操教學中,除了對教學任務的完成和體能的訓練外,美育教育的滲透是對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加入不同形式的教學,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了健美操的技術、技能和練習方法,又對學生的教育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加強了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五、結語
美育是通過審美活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生活的教育。美育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這方面,我國有良好的傳統(tǒng)??鬃邮窍惹貢r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在回答弟子的提問時說: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痹唬骸敖裰扇苏吆伪厝??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盵2]113孔子在這里講到的四個人,是春秋時的大夫。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這樣也就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了?!彼麄兎謩e代表著“智、仁、勇”和“藝”,如果一個人將四者集于一身,其人格也就完備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鬃舆€主張將禮、樂、詩、書、射、御“六藝”列為學校教育的科目,其中各項都包括了美育的內容,體現出了他全面發(fā)展的思想。
當今世界已步入知識經濟時代,新的經濟形態(tài)對人才提出了全面發(fā)展的要求。發(fā)展每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具有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廣博的文化修養(yǎng)的高素質人才,是當前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指導思想。美育可以很好地體現高校素質教育的宗旨,可以使人的各種潛能得到平衡地發(fā)展。席勒就講過,美育的目的不是單獨地促進某一種心理功能的發(fā)展,而是通過在內心中達到審美狀態(tài)而使各種心理功能達到和諧。他認為美育雖然不能對認識和道德帶來直接現實的成果,但是,它卻為一切能力的充分發(fā)展提供了可能的基礎。它可以促進個體平衡健康地成長和提高個體的綜合素質。我們從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這個意義上來講,美育為大學生各種能力的充分發(fā)展和平衡協(xié)調提供了基礎。因此,美育對促進大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美育對德育的促進作用
德育是培養(yǎng)人性和提高道德境界的教育,中國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是通過審美來替代宗教,從而建立這種人生最高境界的。美育是一種可以完善人格,提升人性的教育;它可以促使學生的人格趨于完美。它通過感性化的、富有趣味性的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在超道德的審美境界中,不自覺地儲備了能跨越生死、不計利害的道德實現的可能性,最終達到健全人格的目的。先生就極力倡導以美育代宗教,他在《美學原理序》中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期能夠將這種愛美之心因勢利導之,小之可以怡性悅情,進德養(yǎng)身,大之可以治國平天下。何以見得呢?我們試反躬自省,當讀畫吟詩、搜奇探幽之際,在心頭每每感到一種莫可名言的怡適。即此境界,平日那種是非利害的念頭,人我差別的執(zhí)著,都—概泯滅了,心中只有一片光明,一片天機。這樣我們還不怡性悅情么?心曠則神逸,心廣則體胖,我們還不能養(yǎng)身么?人我之別、利害之念既已泯滅,我們還不能進德么?人人如此,家家如此,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么?”[3]143蔡先生在這里告訴我們,人們通過審美活動可以達到一種自由超越的境界,審美也可以成為主體心靈的依托。這樣,美育便對道德的形成具有了促進的作用。
當今社會,大學生的道德觀面臨著來自各個方面的沖擊和挑戰(zhàn),如果能夠通過美育引導他們經常經歷審美體驗,就會讓他們逐漸形成一種審美的人生觀。一方面可以把道德由他律變?yōu)樽月?,另一方面能有效地補充學生人生信仰的缺失,使學生的心理結構不斷趣于完善。21世紀,科學技術和物質生活不斷豐富,欲求和倫理道德的矛盾顯得更加突出,通過美育可以較好地協(xié)調二者之間的矛盾,美育對培養(yǎng)大學生道德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美育對智育的互補作用
人的思維一般分為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美育的思維方式多側重于形象思維,智育的思維方式則側重于邏輯思維。通常情況下,藝術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主要使用形象思維,科學家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時主要使用邏輯思維。無數事實證明,如果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只側重于形象思維的運用,而沒有邏輯思維的參與,沒有理性思維對作品整體的指導和把握,也很難將作品組織得完美。同樣,科學家在科學研究時,也離不開形象思維在科學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中的聯(lián)想和啟發(fā)。李政道先生就講到他的科學研究工作和他對音樂的愛好有很大關系。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也說他的科學工作與從事音樂工作的夫人有很密切的關系。這樣看來,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這兩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能簡單地把它們并列起來,更不能對立起來。偏廢任何一方,都不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實際工作。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在科學研究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我們對大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可以較好地培養(yǎng)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是對他們的科學思維、智育思維的很好補充。
此外,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感觀對主體的頓悟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形式美的規(guī)律是貫穿各種形態(tài)的基本因素。就像在技術工藝里,形式美的規(guī)律可以得到自由運用一樣,在科學研究中常常由形式美而滲入到對宇宙終極結構的關注中。這不僅符合客觀規(guī)律,而且也包含了人們對主觀和目的性的追求。它也是科學技術里的審美要素,是科學美。以美啟真就是通過感性、直觀、領悟、靈感等非邏輯形式的思維來引導和啟迪,從而促進學生形成直觀感悟能力,使學生心理結構中理性成分通過審美活動達到內化。所以,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專業(yè)素質培養(yǎng)的同時不要偏廢對他們的美育教育,否則既有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會影響到他們對所學專業(yè)知識的掌握。
新時期高校美育實施的主要途徑
第一,開設美育理論選修課程。美育理論課程主要包括美學、藝術史、藝術評論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目的是使學生了解美學、美育、藝術基本知識,使大學生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藝術”“如何審美”等有關美育的基本問題,為學生的審美活動提供理論上的指導。
第二,開設藝術鑒賞選修課程。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和內容。如果沒有藝術教育,也就沒有審美教育,因為藝術是審美的集中體現,藝術鑒賞又是學生了解藝術的重要渠道。大學藝術鑒賞課的目的是把美學從“象牙塔”里請出來,使它走進具體的藝術鑒賞活動中來。通過欣賞經典藝術作品,幫助、指導學生感受其中“美”的意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價值取向。鑒賞課程可以包括文學欣賞、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等。要保證高校美育的實施,開設切合大學生實際的藝術選修課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第三,開設美育實踐課程。美育實踐課程是理論課程、鑒賞課程的繼續(xù)和深化。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選修一至兩門藝術實踐課程,在教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地深化其知識學習和技法訓練,使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藝術。豐子愷在《豐子愷論藝術》中講到:“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故藝術非??疲巳怂灸?;藝術無專家,人人皆生知也?!觥囆g’之深宮,辭‘藝術家’之尊位,是則事事皆可成藝術,而人人也皆得為藝術家。對稚子而教之習藝,執(zhí)途人而與之論美,談言微中,亦足以啟發(fā)其生知之本能,而歸復其人生之常情?!盵4]26其大意:藝術是屬于全民的,每個人都可以談論美,都可以學習藝術。美育實踐課程就是將審美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美育成為具有很大延伸性的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這里的美育實踐課程培養(yǎng)的是全面發(fā)展的新一代大學生,它與培養(yǎng)專門藝術人才的美育實踐課是不同的。
第四,加強美育在學校教育工作中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學科的滲透。美育除藝術教育外還可以通過許多其他途徑來實現,如欣賞大自然的美、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到美術館博物館參觀優(yōu)秀的藝術品等。大學生還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審美活動及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為欣賞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提供更加廣闊的實踐機會。美育媒介的范圍也很廣泛,它涉及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學科。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任務不僅是藝術類課程的責任,也是學校所有其他課程的責任。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圖片、音樂等來挖掘各學科中的美育素材。也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社團的力量,進行美育內容滲透,使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課余生活中得到美的熏陶。
1.1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
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深刻影響,很多教師仍然采用老舊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很少有發(fā)言的機會,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較少,整個課堂氣氛低迷、沉悶,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而且這種固定式的教學方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個性,與美術教育的初衷背離。其次,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比較單一,教學途徑也比較少,教師基本上都是采用“黑板”、“畫板”等教具進行教學,多媒體技術應用程度不高。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過于重視美術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實踐教學,導致美術專業(yè)學生的實踐能力普遍較差。
1.2美術教育理念有一定偏差
目前,很多高校并沒有對美術教育進行全面的認識、了解,將美術教育視為一般的技術類課程進行教學,忽視了美術教育的特殊性,自然也就不能指導學生深刻的領悟美術教育的文化內涵,學生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無法將本土文化和美術作品進行有機融合,這也是導致現代美術作品缺乏新意和活力的主要原因。美術是伴隨著人類發(fā)展慢慢產生、發(fā)展起來的,蘊含了我國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如果高校對于美術教育的理解、認識不足,忽視了美術教育的本質,必然會成為美術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1.3教學質量評估不合理
美術教育和其它純理論性的學科有所差異,評估學生的學習質量需要采用具體、全面的措施,然而我國當下高校美術教育質量評估的方法較為單一,主要以學生的專業(yè)理論知識掌握程度作為考量標準,單一的教學質量評估方式并不能完全適應美術教育的實際需求。高校開設美術教育課程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全面、深刻的認識美術,了解美術的一般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美術素質,為學生以后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傳統(tǒng)的理論知識考試評估方式和美術教育的初衷相背離,很多學生也會因此而注重美術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自身素質的建設和發(fā)展。其次,高校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僅僅采用理論式的教學質量評估很難全面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能準確反饋美術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學習、借鑒國外美術教育的成功經驗
國外有很多國家在美術教育方面的教學水平較高,很多先進的教學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筆者主要以美國、日本兩個國家為例進行簡單的探討。
2.1美國美術教育
美國對于人的藝術能力、藝術素質培養(yǎng)非常重視,同時明確指出新時代人們應該具備科學技術能力、藝術素質兩大基本素質,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和實踐,美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極具民族特色、國家特色的藝術教育體系結構。美國的明尼蘇達州具體提出了青少年美術教育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應該仔細觀察實際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些藝術表現形式,同時也需要了解這些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并且,鼓勵青年學生們將日常生活中詩歌、戲劇、音樂、文學、舞蹈等幾種常見的藝術形式嘗試著聯(lián)系起來,啟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積極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別具一格、極具特色的藝術作品。其次,明尼蘇達州還會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藝術流派、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熟悉世界上著名的藝術大師以及主要的藝術流派。不難發(fā)現美國的藝術教育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作能力比較重視,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藝術理論知識,同時也強調學生實踐。
2.2日本美術教育
在日本,進行美術教育的目標主要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指導學生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側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其次,日本對美術教育的重視度很高,將其視為繼承、保護、發(fā)展國家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方式,也將其作為和國際其它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工具和途徑。通過美國、日本對美術教育的態(tài)度分析,可以看出美術教育應將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并舉,不能一味的重視學生的理論教育,而忽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
3當下我國高校美術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分析
3.1應樹立全新的藝術教育觀念
美術教育的本質主要是根據學生的性格、個性進行針對性教學,將專業(yè)理論教育和實踐教學融合,豐富學生的基礎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實現自我價值。然而,目前由于受多元化社會思想的沖擊和影響,尤其是在社會世俗價值觀的不良影響下,高校美術教育觀念應該傾向于商品化教育層次,以提高學生的美術專業(yè)技能為主要教學任務,忽視了對學生藝術修養(yǎng)的訓練、培養(yǎng),導致藝術創(chuàng)作的經濟性過強。結果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雖然比較新穎,但是創(chuàng)作的內容消極、空洞。想要促進高校美術教育的健康、長遠發(fā)展,實現新的突破性發(fā)展,高校應準確定位美術教育的目標和職能,將美術教育的標準及要求提高,將美術理論教育和學生實踐操作訓練并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2應加強美術教師隊伍素質建設
想要實現美術教育的健康、快速發(fā)展,不僅需要正確的藝術觀作為指導,同時也需要一支高素質的美術教師隊伍。美術教師的素質水平對于美術教育的質量具有直接的影響,高校應重視美術教師隊伍素質建設,不僅應多招聘一些熱情、具有活力的青年教師,為整支美術教師隊伍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活力,同時也應將中年教師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作為隊伍的中流砥柱力量。青年教師年輕,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探索,中年教師的實際教學經驗比較豐富,打造一支中青年美術教師優(yōu)勢互補的教師隊伍,可大大提高美術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水平。其次,高校應執(zhí)行“引進來”、“走出去”的策略,應不斷學習、借鑒國內外高校美術教育的成功經驗,同時應安排學校美術教師參加一些藝術交流活動,學習、了解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使美術教師和學術的最前沿保持同步。
3.3應注重社會實踐在美術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美術教育的應用性較高,如果僅僅強調理論教育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美術教育的理論知識教學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美術,理解藝術內涵,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性。但是理論教學并不能使學生將這些美術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在當今社會,只有實踐能力強的學生才具備競爭力,因此在高校美術教育中應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生掌握基礎美術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社會實踐是實際操作訓練的有效方式,教師應讓學生參與到社會中,深入現實生活和自然世界中,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發(fā)現美、感知美,讓學生能夠將學習的理論知識和社會實際有機結合,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美術作品。開展社會實踐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將美術教育從課堂上延伸到現實生活和社會中,引導學生在實踐交流中迸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尋找新的創(chuàng)作思路,從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3.4注重美術教育的文化內涵,加強其和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
我國教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實行的是應試教育,這種方式過分追求功利性,忽視了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風華正茂的年紀,卻缺少了這個年紀應該有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想象意識,將大部分精力用在各種“考證”“考級”方面,將學習重點都放在學習具有實際效用的學科方面,學習就是為了以后找工作方便。在思想上,也沒有自己的觀點,總是人云亦云地隨大流。這都是缺乏人文教育和審美教育的后果,這樣的想法和做法與大學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嚴重不符,大學培養(yǎng)的是人才,不是“工匠”。人才是具備綜合素質的,而“工匠”才是只具備一種專長的。理想的大學教育應該是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興趣,敢于創(chuàng)新,有自己的審美能力和辨識能力,而這樣的能力只有通過語文學習,從中吸收審美教育和人文教育才能獲得。所以說,造成目前高校學生過于現實,一半是由于社會上就業(yè)壓力大產生的急躁心理,另一方面也是語文教學沒能充分發(fā)揮審美教育功能導致的后果。我國的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影響,在教學中片面注重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能力不是認識漢字,會寫作文這么簡單,而是要通過對語文的學習,掌握其中的人文知識,并將這種知識轉化到生活中,使自己的審美情趣能提高,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能識別生活中的善與惡、美與丑,懂得感恩,懂得與人友好相處。有一年,在高考中有篇作文題目叫《戰(zhàn)勝脆弱》,很多學生都寫了自己的父母有一方突然去世,自己在悲痛之后戰(zhàn)勝脆弱的經歷。后來才發(fā)現這些都是憑空杜撰的,這些學生的父母都好好活著。這樣的行為,一方面說明了學生嚴重缺少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在他們眼里,只有父母死亡才是生活中的不幸,不知道生活中還有其他的災難。明明父母尚在,卻編造謊言說他們去世,這是情感嚴重缺失的結果。這也說明了,在語文學習中,忽視了對情感抒發(fā)的教育。寫作應當是抒發(fā)自己情感的方式,不是為了獲取高分來造謠的手段。
二、高校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審美教學中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最關鍵的是教師,因為教師是喚起學生審美情感的主導者,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就要成為一個具有審美能力的教育者。在語文教學中,只有語文教師具備積極樂觀的性格,幽默風趣的語言,才能帶領學生積極投入到語文學習中。相反,教師滿腹牢騷,對社會不滿,對生活絕望,他的情緒也會使學生深受影響,覺得生活不過如此。教師的審美情感修養(yǎng)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對生活充滿激情
語文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還要具有良好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表現在課堂上就是對生活充滿激情,能用生動的語言將學生吸引到語文學習中。在教學中要善于和學生交流,交流的方式不是居高臨下,而是將學生當做朋友一樣平等交流。這樣就會使學生倍感親切,勇于發(fā)言,甚至敢“冒犯”教師。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生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生活中的一員,語文教師的心態(tài)和不諳世事的學生肯定不一樣,他們有自己的煩惱,比如家庭關系、房子、孩子的教育,都會困擾著教師,影響教師的情緒。但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將自己的這些生活煩惱傳染給學生,在上課之前,一定要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以最佳的狀態(tài)投入到教學中。從另一角度看,教師還要具備藝術家的特征,把課堂當做表演的舞臺,一登上舞臺,就要將積極的一面面對學生。
(二)真情對待每一個學生
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要積極和學生交流之外,在課堂下也要和學生多交流,這種交流可以是知識的交流,也可以情感的交流。無論是哪種交流,教師要做到的都是“情真意切”,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尊重和信任。情真意切就是要求教師和學生交流時,感情要真摯,是發(fā)自內心的。不能講套話、大話,做表面文章,這樣的交流反而令學生生厭,因為高校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觀察力和分辨能力了。情真意切還體現在和學生交流要平等對待,不能因為學生的貧富、學業(yè)上的差異而產生偏見,嫌貧愛富,喜歡活潑的,討厭木訥的,這樣也會引起學生反感,一旦學生從心理上對語文教師有偏見,在課堂上就無法聽教師的授課。
(三)對工作和生活充滿熱情
教師在傳授人文素質教育方面,言傳的作用遠不及身教的作用。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性格,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就要表現得積極向上,這種積極向上是熱情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在生活中,當別人有困難時,能最先站出來;面對一些不道德的行為,要勇敢指責;不參加賭博之類有損形象的活動。也就是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出來,這樣才能像司馬遷說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高校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
如何在高校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除了教師本身要具備美的品格之外,還要利用語文教材來進行審美教育。我國的語文教材在編排上都是詩詞、現代文學、古典文學組成的。在教學中要根據這些內容去發(fā)掘文中的人文素質,提高審美情感。
(一)通過詩詞感受品格和意境之美
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由于古人有“詩言志”之說,因此我國古典詩詞大都是體現古代詩人思想的承載工具。在古詩中可以感受到杜甫《新婚別》中的憂國憂民,從《離騷》中體會屈原的追求,在《飲酒》讀到陶淵明的超俗,還可以從岳飛的《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中體會愛國者對國破的痛心疾首。古典詩詞除了表現作者的個人情懷,讓人體會到他們的品格之外,還有許多描寫愛情的優(yōu)美篇章,像白居易的《長恨歌》,《孔雀東南飛》,陸游的《釵頭鳳》,詩經中的《上山采蘼蕪》。以及一些有優(yōu)美意境的詩歌,如《春江花月夜》,李煜的《清平樂.別來春半》,這些優(yōu)美的詩歌將個人情感、志向抱負、自然景觀以及意境都通過瑯瑯上口的詩句體現出來,學習詩歌,不僅可以體會情感、意境還能通過詩歌的結構形式感受到音律之美。
(二)在現當代文學中感受到自然和人情之美
高校語文中的現當代文學作品,不僅有我國現當代作家的作品,還有外國作品,臺灣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品有的通過細膩傳神的筆調描寫自然景物,像朱自清的作品;有的通過一件小事來歌頌人情之美,如歐.亨利《最后一片樹葉》,還有的則是痛陳訴說,如龍應臺《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而沈從文的作品又描寫了我國湘西那一方凈土的美好人情,如《三三》。這些作品由于離當代人較近,容易引起當代人的共鳴,而產生美好的審美情感。
(三)從古典文學作品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
在高校語文中,對于古典文學,除了詩歌這一特色題材之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散文小說,這些作品不僅滲透著濃厚的中國美學人文特征,學習它們還可以傳承中國歷史文化,這些作品具有細膩的景物描寫,也有生動的人物形象塑造。這些作品,不僅有我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如《老子》四章和《論語十則》,還有一些生動的人物故事,既有嚴肅史筆描繪下的生動形象,像《左傳》中的《段于鄢》和《史記》中的《周亞夫傳》,也有《搜神記》的怪誕和《聊齋志異》的神奇;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刻骨銘心的友情,也有大觀園女兒《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題》的浪漫。學習這些優(yōu)美的文章,讓學生體會到我國古人的思想、道德、行為帶來的人文教育,和他們在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格之美。當前,由于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越來越大,隨著網絡的普及,外國文化已經在中國青少年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一些青少年盲目跟風,對自己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反而漠視,因此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加大古典文學作品的分量,讓他們在學習審美的同時更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四)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提高文字閱讀的審美能力今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多媒體已經進入到課堂教學中,也由于多媒體的出現,嚴重影響了青少年對文字閱讀的興趣。語文教學中進行的審美教育,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要閱讀,在今天的社會,電視和電腦的普及,使青少年將閱讀的興趣都轉移到看電視劇和視頻上去了。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反作用于閱讀興趣的提高,具體的方法是,可以讓學生先讀一些名著,然后再來看這些名著改編的電視劇,用對比的方式來體會閱讀帶來的美感。像學生都喜歡的《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等,教師可以選一個小說的片段讓學生閱讀,然后再播放這個片段的電視劇,讓學生討論一下影視劇改變的優(yōu)劣,如果覺得電視劇改編的不好,還可以讓學生自編自演一段試試。這樣既可以讓他們提升閱讀興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四、結語
(1)課程內容尚待完善,層次感有待加強我國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整體上按照美術理論、美術鑒賞、美術實踐等類別進行了分類,然而每個學期只是從這幾個大類別里面選2-3門課程左右開課,例如某大學的美術公共課程見表2;另一方面我國高校公共美術課程的教學也是依據教師資源教學,整個教學過程節(jié)奏性差。最終導致了整體的美術課程結構松,內容缺乏層次感。國外大學的美術公共課程分類比較簡單,分為了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例如普林斯頓大學的理論課程主要是歐洲中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等;其實踐課程主要是創(chuàng)作和表演。整個美術或者藝術課程內容就成為一體。(2)我國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設置的課程內容只注重了課程內容的橫向聯(lián)系雖然近時期我國高校公共美術教育開設的課程注重了課程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但課程內容之間的縱向聯(lián)系還是稍弱。而國外大學的藝術課程設置考慮相對全面,既有橫向聯(lián)系,又重視縱向深度。例如,華盛頓大學開設的公共藝術課程,既有16世紀的宗教藝術,又有18世紀隨著工業(yè)革命到來現代歐洲藝術,還有當今的藝術發(fā)展等,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深度聯(lián)系。
二、我國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的對策
1.增加美術課程的數量
我國公共美術教育的課程數量偏少,這使得美術教育課程很難形成系統(tǒng)性的,跨學科的教育。根據數據調查顯示,我國僅有53%高校開設公共美術教育課程超過5門;有33%的高校開設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為3門,其余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更低,甚至某些高校沒有設立公共美術教育課程。我國應該增加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的數量,各個高校應該嚴格按照我國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目標進行課程設置。
2.確立合適的課程目標
首先,確立的課程目標要與高校教育的目標一致。不同時期的高等教育,其教育目標不一樣。經濟發(fā)展的新時期,高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既要有專業(yè)水平,還要求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實踐。因此,高校教育課程目標不僅要培養(yǎng)專業(yè)水平高,還要有知識廣的結合以及較高的人文素質要求。其次,我國的高校公共教育目標要體現課程的多維性,要體現社會關系,體現社會感情,體現學生的價值觀等。教育課程目標要包涵文化多元化,剖析在特定的歷史時間內,特定的事件與美術的關系。文化多元化,特定時間與美術的關系要借助學生對美術知識的認知,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以及評論;通過個人參與美術活動,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而實現。
3.加強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的綜合性
(1)實現學科之間的綜合我國高校的美術課程專業(yè)性較強,教學的目的就是在傳授專業(yè)的美術知識。、在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上還待完善,更須注意改善美術課程與社會的聯(lián)系。學生不能從更加寬廣的視野范圍去觀察,去體會美術的價值,不能形成宏觀的觀念去發(fā)現美術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要想建立這種學科間的交叉關系,就必須找到交叉點,在交叉點的不同方向上可以延伸到不同的學科??梢詫⒛骋粴v史階段作為交叉點,將在這一歷史階段中與美術有關的政治、經濟、宗教等內容綜合在一起。例如“歐洲中世紀的美術與宗教”,由于該時期是由宗教統(tǒng)治時期,美術的發(fā)展與宗教之間就有了密切的關系,這個課程也是探討美術和宗教以及社會之間的關系。要實現這種結合,可以通過論題的方式和主線的方法展開。論題的方式可以借鑒一些優(yōu)秀大學論題的方式,例如“抗戰(zhàn)時期延安的版畫藝術與政治”從藝術到政治、版畫與社會的發(fā)展分為幾個主體進行,站在不同的學科討論與社會的關系等。(2)建立案例使得美術教育和社會相聯(lián)系通過案例將學生與學科和社會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案例教學是在思想層次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所有人都要面對“家”的主體,通過這一主體可以探討多方面的內容,從家的環(huán)境開始,可以延伸到各種情感問題,老年人養(yǎng)老問題等。通過案例教學,使得學生建立與社會的價值取向,提高學生面對實際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實現公共美術課程結構的模塊化
公共美術教育的模塊化可以明確學生選擇學習的內容,有利于學生對技能知識的把握。建立一個知識模塊,需要考慮課程之間的聯(lián)系因素,通過聯(lián)系因素的節(jié)點,形成知識模塊。模塊化知識教學適應我國目前的教育狀況,能夠使得教學課程的內容、教學課程的時間等分配合理化。美術教育課程的模塊可以按照時間順序劃分為歷史模塊,現代美學藝術模塊;也可以按照美術教學的內容進行劃分,分為歷史模塊,鑒賞模塊、創(chuàng)作實踐模塊。劃分好模塊之后,可以在每個模塊選擇幾門課程進行同時教學,通過局部模塊實現整個美術課程的完整性。在設置四個模塊內容的時候,還要考慮到美術課程的深度教學。要加強模塊之間深度組織,例如,在歷史模塊,不能僅僅設有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還應該有當代的藝術以及現代藝術,這些課程可以設置在不同的學期開設。在設置模塊的過程中,要注意各個學科的對美術發(fā)展的影響,例如在我國隋朝時期,佛教開始盛行,統(tǒng)治者信奉佛教,佛教文化對當時的藝術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高校公共課程的模塊化離不開多樣化的課程類型。課程類型的多樣化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加了學生更廣泛的選擇空間。
三、總結
根據美術教育中對基礎認識的需要,結合2009年版《辭?!?,“基礎”意為事物發(fā)展的起點或根本。如:基礎知識;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一回:“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礎?!泵佬g作為一種“純”藝術,是一種造型“視覺藝術”,通過材料制作有情感的,占有一定的空間,構成有形的視覺藝術。它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書法、篆刻等。美術基礎廣義范疇即包括知識的傳達和技能,更多的是指形體的塑造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人之所以為人,是不同于動物而具有與生俱來的思維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基礎所指的根本已成就,因此體現本質性的基礎教育是對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現與引導。西方現代教育理念與系統(tǒng)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缺少開放、包容與梳理,藝術演進的過程、觀念、方法常常被遮蔽,形成單一、狹隘的應試美術基礎。我們所處的時代體現在“世界被把握為圖像”,面對視覺空前富裕和充滿張力的“圖像時代”,美術基礎教育也應不斷地得到補充和重新認識。這樣看來,美術基礎教育是基于視覺材料與手段過程中對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心靈的發(fā)現與引導,而不是程式灌輸什么、塑造什么、夯實什么……
二、關于美術基礎教育的現狀分析
中國美術基礎教育現狀堪憂,高考“美術基礎”試題幾十年不變。一方面,很多學生與家長覺得學美術或設計便于就業(yè),或被名家作品高價拍賣效應的功利性迷惑,結果出現了盲目跟風;另一方面,高校擴招,很多中學為了提高升學率,鼓勵學生學習美術,很多美術感覺較弱但文化課成績還可以的考生為了確保能夠考上大學而去學美術,很多對美術沒什么興趣,學習美術成為急功近利的升學“捷徑”。由于高考的捆綁,考什么練什么,考前產業(yè)遍地開花,畸形兒“魔鬼式”強化培訓層出不窮。例如,針對素描頭像考試科目的訓練,五官分解如同機器生產的流水線,而對于色彩明暗與關系的把握,如同數學公式般的教條背誦,成千上萬的人畫著一種相同面貌的素描、色彩,考前美術教育成為一種灌輸式、強迫式教育,固化素描、色彩的“扎實”,局限于可以量化的結構、透視、比例、質感等,對對象觀察、認知以及造型觀念、造型方法則缺乏體悟而遠離藝術的本質。學生進入高校以后,大多是重復相同的生產流水線,仍以寫實性訓練為主的素描、色彩作為美術專業(yè)的基礎,繼續(xù)概念化、模式化的,被動的操作方式,仍然偏重工匠式制作技能的訓練,可能性、創(chuàng)造性在課堂“格式化”的技法磨煉“基本功”中耗盡,導致模仿套用,投機取巧,藝術思維也陷入這種可把握的、程式的泥沼中,作品大都似曾相識,要么像老師,要么像國內外某種已有的風格。
三、深化高校美術基礎教育機理
高校美術基礎課程屬于專業(yè)教育,是一種“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yǎng)過程,往往無法預期結果,其核心就是提供開放的平臺以導引、保持藝術直覺,還要與時俱進“對重要公共話題的敏感、迅速表達能力和道德勇氣的綜合素質”。
(一)基礎的基礎
興趣與愛好對美術來說是基礎,首先,成長背景與天賦是不能回避的研究對象,人生而平等卻各有其不同的視覺敏銳稟賦,許多人生命走到盡頭也沒有發(fā)現或發(fā)揮這一面;其次,家庭背景教育、社會風俗文化、傳統(tǒng)文化基因也是藝術人才基礎的基礎,后天藝術培養(yǎng)與努力是在興趣、愛好的自覺基礎上的彰顯,從這個意義上“藝術是不能教”的。
(二)開放的定位
基礎不僅是再現性的素描與色彩練習,注重視覺材料、形態(tài)的理解、把握與細膩豐富的情感相結合,強調直覺對信息的整體加工和理性的領悟力相協(xié)調的特征,把握藝術教育的本質與目的。當代藝術視藝術為“人人都能從事的活動,是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真正得到治療和發(fā)展的基礎,是科學、技術、職業(yè)和日常工作實現進步并深化的基礎”。由此,在美術基礎教學中,就應思考將人格完善、人性解放、智能成長等因素納入其中,并進行更深維度的考慮,如視覺直覺保持,個性認知表述,發(fā)現不確定性與可能性……
(三)基礎的深化
對進入高校的學生情況進行歸類性引導,不能搞一刀切。形成基礎階段性過程:開始階段可以形式多樣地自由發(fā)揮,發(fā)現優(yōu)點,過程階段為揚長避短做準備(交流、認識、理解、消化、傾向顯現的把握),結果階段是表現方法與手段的選擇,從而有一個不同于高考應試基礎的開始。第一,美術基礎教育首先是通過感知與操作訓練來認識和理解對象的;其次,造型要素有更加廣闊的制作、組織、表現方式與手段的運用。擴大教學的知識面,突破簡單的、固有的、封閉的再現與模仿的思維模式,促進學生感受、辨別、記憶和改變物體的空間關系并借此表達相應的思想和情感。以素描為例,對造型要素的點、線、面、體、肌理以及材料的認識,這比一味寫生或死記硬背結構、透視、比例更加符合藝術原理。如對于線條在形態(tài)屬性、情感屬性以及藝術屬性演繹的認識等。第二,學習豐富的造型原理、方法。認識基礎繪畫中表現取向上可以是對象也可以是畫面文本等,理順畫面表現的著力點,研究造型因素相互影響及作用關系,綜合運用這些關系去解釋、表達、體現特定藝術內容。從形態(tài)到觀念有太多的方法手段與內涵,如寫實的、寫意意象與意向的表現性、設計性等。第三,熟悉并運用相關的審美法則。有意識提煉、豐富形式美法則并靈活運用,了解不同造型藝術的表現特點,豐富表達的手段。增強對色彩、線條、質感、形狀、結構和空間等視覺元素及架構的敏感與審美過程的覺悟,從無意識過渡到有意識,而以無法為法更是一種超越性的創(chuàng)造。第四,豐富美術基礎教育途徑與手段。開展形式多樣,拓展專業(yè)視野,加強文化內涵的課程。利用好高校美術教育中現有的藝術考察、展覽觀摩、外出寫生、創(chuàng)意競賽等教學活動。通過對藝術考古、美術批評、歷史及哲學方面,國學研究、人類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的學習,以開闊學生視野,從石窟藝術、寺觀佛像壁畫、古代建筑、民間美術、書法碑碣、民間戲劇等造型中體會民族文化藝術造型特征。第五,通過美術基礎教育培養(yǎng)、拓展學生的藝術方向性能力。引領其對生活中不同的藝術創(chuàng)作、影視影像及美術作品等審美載體的思考與理解,要極其重視當代全球化與數字化的社會現實中與圖像、符號等相關的新媒體藝術材料的基礎性認識。基礎美術教育仍然是“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進行“因勢利導”的針對性課程的設置及引導。避免亦步亦趨的“風格”“幫派”與急功近利的符號化的標簽,透過浮華的“當代藝術圈”或熱鬧的拍賣市場,從中看到學生美術基礎的傾向性,再因材施教,形成針對性與開放性的美術基礎教學模式。
四、當代藝術視野與格局的需求
當代藝術表達已經步入日常生活化、社會化以及傳播性的多元途徑。美術基礎教學中更應關注不脫離時代、環(huán)境、媒介與材料以及與諸多因素關聯(lián)的可能性問題,當代藝術所主張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肯定一種可能性的價值觀與社會學價值導向,因為可能性有更多的可持續(xù)性、探索性、創(chuàng)新性,基礎美術教育就可以在梳理、思考、自我摸索與藝術史式的導引中漸進(甚至是淘汰)進行,到高年級的學生會延續(xù)這種方式找到自己的藝術表達系統(tǒng),藝術的本質性特征就在其中體現,而不是一刀切、強扭到畢業(yè),以一紙文憑進入職業(yè)領域。我們的學院美術教育是傳授美術知識與創(chuàng)作經驗而承擔文化傳承的職責。中國當下的美術學院大多持守精英教育的觀念,即“創(chuàng)造型”(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系統(tǒng)的美術史繼承、美術創(chuàng)新與應用并置。當前美術運行體系是一種知識體制化、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的學院教育與藝術家個人藝術創(chuàng)作的共生關系,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交織中,當代藝術應呈現出多元的繪畫傳承與衍變。應依托豐厚傳統(tǒng)文化資源與轉型時期社會、文化與經濟以及意識形態(tài)多元性內涵,形成對當下自然、社會與人的心靈景觀轉換為藝術創(chuàng)作作品而具有啟發(fā)性、可能性的闡述、解讀、呈現,生發(fā)個性獨特的藝術情感與觀念,折射社會生活、生存經驗、價值取向以及責任感的諸多方面,發(fā)現藝術創(chuàng)造魅力。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