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黄国产片一级视频播放,精品福利视频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亚洲免费99在线

<menu id="gkyya"><noscript id="gkyya"></noscript></menu>
  • <strike id="gkyya"><source id="gkyya"></source></strike>
  • <rt id="gkyya"><code id="gkyya"></code></rt>
  •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語文論文

    時間:2022-04-12 11:24:11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語文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高中語文論文

    高中語文論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個性化探究的路徑和方法

    一、語文個性化教學的實踐意義

    教師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決定著教師是否愿意采用個性化教學思路來進行教學。個性化教學的基本理念是自主學習,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自由和開放的課堂氛圍,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并做到多元化教學使每個學生能夠得到健康良好的發(fā)展。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

    個性化教學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大膽的演繹,具有開闊的教學思路才能充分拓展教學空間,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如教師在閱讀課本范文時,豐盈的感情表達和自然而然的表情流露相得益彰,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文章本身具有的美感,因此而喜歡上語文這門課程。

    (二)提高教學效率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個性化不單是指教學方式上的改變,其重要作用之一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都有待挖掘,這就需要教師把個性化教學的重點放在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上,使學生能夠在自主性的學習當中找到樂趣,并愿意在課外時間里對語文知識做大量補進,從而使學生能夠熱愛語文,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教師的教學效率也就相應提高。

    (三)促進個性發(fā)展

    語文教學個性化還有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作用,開展個性化教學的目的是要教會學生熱愛生活,健康發(fā)展自己的個性,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是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關鍵,也使得學生在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向上地面對生活。

    (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語文個性化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語文個性化教學才算是開展成功。

    二、高中語文課堂個性化教學的必然途徑

    高中語文課堂個性化教學集中體現(xiàn)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是指導學生進行正確思考和學習的關鍵因素,教學個性化必須由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和個性來體現(xiàn),所以教師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中,勢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心理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內容較單一,而教材既然被選用,其中的個性特點需待挖掘,而不是片面性地將其忽略,每篇課文的風格自然有作者創(chuàng)作的初衷和隱含在文章里更為深層次的個性涵義,所以教師要學會如何利用教材,在教材的學習中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諸方面才能。

    語文課堂的魅力所在,其一是語文這門學科本身的特點和性質所體現(xiàn)的人文情懷,其二就是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創(chuàng)造性教學需要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方面上有所創(chuàng)新,尊重不同學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在學生的差異性特點上因材施教。

    三、個性化教學的策略分析

    (一)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習內容豐富且目標逐漸上升至生命價值的教學過程。學生在最初的語文學習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要掌握扎實,其次是認知的能力和思維方式,最后則是對語文目標崇高的定位,對學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熱愛的培養(yǎng),審美觀念,品德修養(yǎng)的培育,只有將語文教學崇高的目標堅持到底,才能真正發(fā)揮語文的價值。

    (二)教學內容

    高中語文教材在內容上還偏向單一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離不開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留意生活中的語文學習資料和素材,對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加以利用,讓學生充分感受語文在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起到的關鍵作用,從而拓展了語文的教學空間。

    (三)教學方法

    現(xiàn)代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使得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范圍擴大。語文課堂教學個性化同樣也需輔助以多媒體的運用。比如在高中語文文學作品賞析中,許多小說類的文章,學生只是在看故事情節(jié),并未能真正體會其中所傳達出來的韻味,這就需要一些影像放映,文學改編而成的電影讓學生們在學習文學作品的同時,深入其境的感受文章傳達的內容。這樣在多媒體教學的運用中,使得在語文教學中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優(yōu)化了語文的課堂教學。

    (四)教學過程

    語文知識的學習其實是一項主動性極強的學習,高中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務必要引導學生去領會語文素養(yǎng)能帶來自我修養(yǎng)的提升,以及對語文涵養(yǎng)的需求愿望,這樣在學習當中,學生處于愿意去學,愿意增益的自主性地位,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同時思考越來越多,越來越廣,越是需要更多的知識來補充,以此形成一個學習的良好循環(huán),這是語文教學所要達到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完成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即實現(xiàn)人生的自我價值。

    四、結束語

    一個具有良好修養(yǎng)和品德高尚的語文老師,必是知識素養(yǎng)豐富的人。語文教學中需要多方面能力素養(yǎng)的教師來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和引導。而語文教學中對這些能力素養(yǎng)的要求也成為了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努力和前進的目標。

    高中語文論文:高中語文課前三分鐘演講的探索

    研究是指在每節(jié)課前用三到五分鐘時間,通過演講的形式探索語文教學的新途徑,以達到提高學生語文能力、鍛煉膽魄、增長知識、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探索一種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指導思想

    (一)嚴格遵循教學規(guī)律,建立新型的師生雙邊關系

    在師生雙邊關系問題上,我們曾經有過教師主宰一切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曾經有過且現(xiàn)在正被提倡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但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知識呈幾何級遞增、提倡終身學習的今天,這些模式日益顯露其局限性?!暗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這一古訓在今天顯得尤為靈驗。因此,在教學中探索以大綱為主導、以教材為主線,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的教學模式成了課堂三分鐘演講的指導思想之一。

    (二)寓教于樂,創(chuàng)設最佳教學氛圍

    教和學,本來無所謂苦樂。只是現(xiàn)在教什么和怎樣教,學什么和怎樣學,不是自己的主觀意志所能決定的,教者與學者長時間處在一種被動狀態(tài),不免身心疲憊,終致厭倦。其實,教和學完全可以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寓教于樂是千百年來教育界永恒的話題,在社會各界提出質疑、語文教學出現(xiàn)危機的今天,我們著實有必要在寓教于樂、創(chuàng)設最佳教學氛圍方面探索一番。

    (三)競爭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創(chuàng)造欲

    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都有求異求新的欲望,而年青人在這一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開展課前三分鐘演講及至把這一模式推及整個課堂教學,正是利用了高中生這一心理特點。

    二、操作要點

    (一)演講順序按學號進行,男女生輪流出場(每班學號均為女生在前男生在后)

    這樣安排便于學生掌握自己的出場時間,同時避免了乏味單調。學號的排列是隨機的,好中差也基本分散。即使偶有幾個水平較差的學生連續(xù)演講,用一位學生的話來說也算是一種調節(jié),讓同學們看到了不足,為下一輪精彩的演講鋪墊蓄勢。

    (二)演講內容不限,但要有感而發(fā),不無病呻吟

    演講內容不限,能使學生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當然,內容不限也并不排除根據(jù)班級和學生實際,偶爾來一次命題演講或即興演講,這樣可以調節(jié)氣氛,使演講更加豐富多彩,引人人勝。有人擔心內容不限會不會導致觀點偏頗甚至錯誤以至出現(xiàn)一些不健康的內容。對于前一種情況,我認為這正是求之不得的教育機緣。通過師生間的評論總結,孰得孰非,一目了然。對于后一種情況,潤物無聲般的良好氛圍,會保證演講沿著健康的軌道前行。

    (三)演講要脫稿,講評不可少

    嚴格要求學生演講時要脫稿,以求對所寫內容的消化吸收。那種任由學生低頭念稿、敷衍了事的做法,只能助長演講走向形式主義。至于演講的形式等,則不作過多限制,以留給學生充分發(fā)揮的空間。演講后的評論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可以起到辨明事理、畫龍點睛、給演講者以鼓勵等作用。

    (四)靈活掌握時間

    一般來說,演講只需三到五分鐘,用時過多則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但在一些具有重大價值的問題上,應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把問題弄懂弄透。演講后的評論,甚至漸漸發(fā)展成的爭論,則將演講推向高潮。語文教學不僅要立足于課內,更要延伸到課外,“學作文,先學做人”,這種對于社會上的一些熱點問題的爭論,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才、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又使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有了提高。

    (五)講評重在鼓勵

    高中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自尊心強、渴望受到鼓勵的心理特點,所以教師在講評時一定要以鼓勵為主。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演講中的閃光點,如一個別致新疑的題目、一段引人人勝的開頭、一段發(fā)人深思的結尾、一張從飯店借來的招貼畫、一件自制的小道具、配樂演講、雙人合作,等等。這樣既可以使演講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聽者深受啟發(fā),在以后的演講中把這些閃光點發(fā)揚光大。

    (六)創(chuàng)造寬松氛圍,讓學生各顯其能

    在演講的內容、形式以及其后的評論方面,教師都要極力創(chuàng)造寬松的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才華的空間。允許出錯,鼓勵發(fā)表不同見解。老師以身作則,帶頭點評,然后請兩位學生點評,使學生不再有拘束的感覺。

    三、效果分析

    經過兩年探索,課前三分鐘演講取得了始料不及的效果。在調查問卷中,有98%的學生認為課前三分鐘演講有趣味,其中68%的學生認為很有收獲。課前演講能受到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支持歡迎,是因為它不僅在形式上生動活潑,更重要的是在知識的豐富、能力的提高、完善人格的培養(yǎng)方面很有實效性。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化社會要求當今的受教育者有很高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課前三分鐘演講有效地鍛煉了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為了寫一篇讓人耳目一新的演講稿,演講者往往要查閱很多資料,做一些卡片,有的還請教同學、老師、家長,甚至有關方面的專家。一個學生為了做關于中東問題的演講,光摘抄的文字材料就有十幾頁,而這本身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二)增強了競爭與合作意識

    我們處在一個高速發(fā)展的社會,激烈的競爭是在所難免的,但競爭中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演講實踐中,學生的競爭與合作的意識得到強化,能力不斷提高。演講前的相互切磋是合作,而演講效果孰優(yōu)孰劣則是競爭。雙人相聲式的演講是合作,而演講后的唇槍舌劍又是競爭。大家都仿佛在比賽,看誰新穎,看誰成功,都有“語不驚人誓不休”的韌勁兒。

    (三)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

    課前三分鐘演講,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極大限度的發(fā)揮。從標題擬定、題材翻新、主題升華,到一段小魔術、一個精心縫制的小道具、一段音樂伴奏,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學生們都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體裁從議論文逐漸發(fā)展到相聲、小說、科幻故事等。為了吸引聽 眾注意,各種各樣的小花招更是層出不窮,魔術、雜耍、“驚堂木”、配樂,等等,令人耳目一新。

    (四)提高了評價、分析能力

    科學地分析問題并做出準確判斷、評價,是高中生必備的素質。但由于目前的高中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心高氣傲,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遍存在知識面狹窄的問題,致使他們看問題常常偏激,每每以偏概全,顧此失彼。針對這一弱點,我在演講活動中加強了分析、評價能力的訓練。通過熱烈的討論,加上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評價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學生學會了通過一件很小的事去發(fā)掘一個很有用的道理,學會了辯證地去看待任何一個問題。同時也增強了學生作文審題的能力,作文切題率有較明顯的提高。在高三作文提高班選拔考試中,一道材料作文題難倒了很多學生,命題立意完全切合要求的僅占20%左右,而我任教的兩個班達35%以上。平均每班選拔3位學生,我任教的兩個班被選中10位。

    (五)鍛煉了發(fā)表個人見解的膽魄

    在回答“演講對你各種能力的影響,請按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問卷題中,絕大部分學生把這一條放在前列。很多學生第一次上臺手足無措,語無倫次,經過第二次、第三次鍛煉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有一位女學生,第一次演講時慌亂異常,聲音小得幾乎無人能聽得清。當同學評價她的演講不知所云時,她幾乎是哭著說:“不好意思,我太緊張了?!彼陔S筆中寫道:“盡管我花了近三個星期去背那篇稿子,但在演講時仍大段大段地忘記了,最后只得讀稿?!倍褪沁@樣一位女同學,后來卻做出了驚人之舉----主動要求演講,且口齒伶俐,瀟灑從容。

    (六)培養(yǎng)了完善的人格

    語文學科是極具魅力的人文學科,語文的特點決定了演講訓練必須把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人格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實踐證明,演講過程可以成為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發(fā)展、自我完善的過程。演講時間雖短,但多樣化的題材為學生展現(xiàn)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真善美和假惡丑在這里激烈碰撞,一場場不露聲色的人格教育課在這里悄然上演。在悲、喜、愛、恨、怒、罵之后,思想得以升華,靈魂得以凈化,人格得以進一步完善。

    四、由演講引發(fā)的思考

    (一)要從根本上轉變教育觀念

    語文教學改革搞了幾十年,勁費了不少,成效總不大,原因何在?我以為主要是觀念沒有徹底更新。語文課堂講風太盛,很多老師還是熱衷于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久而久之,學生變成了一架被動接收知識的機器,毫無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對語文越來越不感興趣。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鼓舞?!?引自盧家楣著《情感教學心理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是搞“填鴨式”還是讓學生吃“自助餐”?是以課本為中心還是以生活為中心?是要師道尊嚴還是要民主平等?是要高分低能還是要全面發(fā)展?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為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語文教學具有實踐性,這一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離不開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應該處于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tài)。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民主的、開放的合作關系??梢哉f,這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而語文課前演講基本上達到了這一境界。反觀當今的高中語文教學,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tài)已不多見。原因何在?關鍵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把生動活潑的演講形式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于參與其中,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應該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畢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建立全面的、有利于學生發(fā)揮潛能的評價機制

    當前的語文教學,依然是一張試卷定終身,重結果而不重過程。新大綱提出“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并重”的新視角,從而將語文教師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質量置于一種動態(tài)背景下予以全面完整的科學關照。新大綱提出的對學生的評價,則立足于“三個有利于”:“有利于促進不同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有利于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這一調整,將有助于引導語文教育去發(fā)展學生聽說讀寫等運用能力,進而促進他們摒除維持性和復制性學習,張揚個體最可寶貴的創(chuàng)造力,使其審美情趣、文化晶位、道德素養(yǎng)和思維品格都得到和諧、健康、全面的升華,形成一種無愧于承擔中華民族現(xiàn)代化歷史使命的人格體系。高中語文課前三分鐘演講的實踐證明,過程和結果并重的評價機制可以更加全面評價學生,更加有利于學生潛能的發(fā)揮。

    高中語文論文:分析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施課改面臨的功利性問題

    論文關鍵詞: 新課改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功利性

    論文摘 要: 高中實施新課改,對于提高學生能力,促進教育事業(yè)的整體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仍然存在喪失人文精神、忽略閱讀本質、忽視個性發(fā)展、精神吸引缺失等諸多頑疾,語文閱讀教學已經成為制約語文教學發(fā)展的瓶頸。語文閱讀教學的功利性嚴重制約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著名特級教師程紅兵說:“功利的危害是導致人的狹隘:追鹿的獵人是看不見山的,捕魚的人是看不見水的;功利狹隘的人說到底是沒有出息的,是不可能有大作為的?!睘榇?用充滿詩性與理性的教學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催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靈感,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這個呼喚精神家園回歸的社會中,意義重大。我在日常調查與分析中發(fā)現(xiàn),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施課改面臨嚴重的功利性問題。

    一、以喪失人文精神為代價獲得短期“效益”

    語文教師缺乏的不是教學方法、技巧,也不是各種各樣的理論,而是最起碼的語文素養(yǎng)和必要的人文精神,從而導致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許多功利主義行為。

    部分教師過于追求課堂表現(xiàn),課堂設計更多考慮的是教師課堂教學表現(xiàn)能否吸引眼球,能否標新立異,能否控制全局等,而不是從學生學習知識、能力培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課堂設計流于表面,華而不實。另有部分教師還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影響,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分數(shù),只注重學科知識體系的傳授和學生解題能力的訓練,乏味單調的灌輸和機械訓練泯滅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1.極端模式探索弱化了文本內容挖掘。

    語文教學的極端探索造成了諸多頑疾,它把解決問題的關鍵指向了閱讀教學外部條件的構建與改進,試圖通過這樣的努力能夠解決問題:通過不斷探索總結出來的經驗形成名目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并試圖改變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非閱讀”(非人文)問題;借助多媒體形式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演繹教學內容,意圖解決過去教學手段單調乏味的問題;著力于學生綜合分析理解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從純粹接受知識的泥沼中走出來,進而經受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考驗,等等。種種努力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傳統(tǒng)與單一,而且顯然是取得了或者部分取得了預期效果,仿佛給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帶來了一絲生機與希望。然而,透過好看的表象我們看到的卻是有些糟糕的真實:它追求形式勝過內容,它追求統(tǒng)一勝過個性,它追求“技巧”勝過藝術。這樣的表里不一讓我們再一次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語文閱讀教學。

    2.合作探究造成盲目的導向牽引。

    課堂上一些教師一味迎合新課程標準,追求合作探究這一時髦的學習方式,但合作探究的目的、時機和過程都有很大的隨意性。表面看起來很熱鬧,實際上并沒有思維撞擊的火花。學生沒有時間也不愿獨立思考(可能已經習慣了),討論只是泛泛交流,并沒有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沒有人愿意傾聽別人的不同意見,幾乎所有學生都把希望寄托在教師的說教上。這種有名無實的合作探究,容易滋長學生隨心所欲、渾水摸魚的學習傾向,使教學出現(xiàn)隨意性和盲目性。

    3.情感目標小結有虛假作秀之嫌。

    我在很多公開課調研中都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老師為了凸顯自己設定的三維目標,在課堂小結中將情感目標像知識目標一樣羅列出來,給人虛假的感覺。閱讀教學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具有主觀性、體驗性、內隱性等特點,它既不能通過生硬的講授來實現(xiàn),又不能靠某一節(jié)課來完成,而是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從教書育人的機制來看,語文閱讀教學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并不是對每一節(jié)課都牽強附會地加上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有與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融為一體,才有生命力。

    4.耍弄“技巧”駕馭了飽含內里的語文課程。

    教師上課耍弄“技巧”,學生在語文課上也基本是學“技巧”,他們熟練地答著試卷,如同在機器旁熟練地處理著一批批零件;他們熟練地寫著抒情文章,內心卻激發(fā)不起半點情感波瀾。難怪有人慨嘆:“語文教育正有異變?yōu)橐豁椉兇獾募寄芘嘤柡褪炙嚹挼目赡?。”“這是傳統(tǒng)中國語文教育,在向現(xiàn)代中國語文教育轉型過程中,所發(fā)生的最深刻、最驚心、最駭人的核變。”技巧是絕對重要的,但我們絕不可把語文異變?yōu)橐婚T單純學習答題技巧并基本用技巧來駕馭的課程。

    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對人文精神的重建、民族精神的重建、民族性格的重建都是最佳場所。語文閱讀教學到底應著重于語言技術的應用,還是應著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

    語文教育說到底實際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豐富人的精神經驗、豐富發(fā)展人的生命個性的教育”,是一種“本民族文化的教化”。沒有語言就幾乎沒有人的精神(或說只有極為簡單、膚淺的精神)。沒有語言,我們根本無法用“人的感覺”來感受這個世界。譬如,只有人才能感觸、懂得諸如“花濺淚、鳥驚心”(杜甫,《春望》)的感時憂國和骨肉分離的苦痛;“滄海明月”“藍田日暖”(李商隱,《錦瑟》)的執(zhí)著悵惘;“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的揮之不去的思夫凄苦,等等。這諸種感覺與知識是“語言”給予我們的。或者說,我們學得了語言,才懂得了或感觸到了這些。很顯然,語文教育在外在效能上是語言能力教育和訓練?;蛘哒f,訓練語言能力就是訓練精神。

    在明確語文教育就是精神(不等于思想)教育的“課程的定性”的同時,我們要緊抓語言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從而奠定人的精神根基。

    二、太多的“統(tǒng)一”制約了師生全面獲益

    閱讀教學選文標準的一致性從“以文化的普遍一致性證明當今秩序的合理性”的角度顯示出語文教育受歷史遺留思想鉗制的悲哀,而學生個性發(fā)展也因此大打折扣。

    由于我們被太多的“統(tǒng)一”(高考的需要)束縛著手腳,語文閱讀教學幾乎不允許廣大師生對文本作出獨立的自由見解,諸如《祝?!放斜瘎〉纳鐣h(huán)境和封建 倫理道德,《雷雨》揭露舊中國舊家庭的種種黑暗罪惡的現(xiàn)象和地主資產階級的專橫、冷酷與偽善,這些統(tǒng)一的解讀使得閱讀教學的“精神空間”極為狹隘,缺乏應有的個體精神的見仁見智。教法也是如此。一位教師的教法成功了,于是在本地區(qū)甚至更大范圍爭相模仿效法、推廣,不顧教師個性,而試題思路和考試模式更是如出一轍。于是,學生犧牲了在這個年齡階段本應有的奇思和幻想,他們過早地成熟和老成,過早地包裹起了真實自由的自我和個性。

    成型的教學模式反過來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師生尤其是學生全面獲益,因為模式的形成,也即方法探索的終極定型。在模式運用過程中,思維方式和指向都是一定的、已知的,對接受信息的分析與綜合只是形式上的演繹,因為無數(shù)次的演練已形成固定的圖譜和套路,方法模式化導致的思維定勢,不僅導致學生養(yǎng)成了思維惰性,而且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影響了學生非邏輯性思維的發(fā)展。而語文學習,尤其是文學作品的學習,直覺思維、靈感思維和發(fā)散思維對于感受和理解形象藝術性又是至關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它壓抑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完整人格的形成與確立。

    語文閱讀教學是塑造學生精神世界的教學,它追求的是能夠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我,通過語言學習塑造靈魂,強化自我意識。這就要求教師敢于培養(yǎng)叛逆者,不斷創(chuàng)造民主教學氣氛,使學生充分、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在認識、探索某種對象的活動中產生一種樂趣,使其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促進他注意力高度集中,達到忘我的程度。

    三、忽略文本對話淡化了學生的閱讀認識

    閱讀是讀者與作品與作者對話的一種活動。也就是說閱讀是以作品為媒介,借此體驗、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這種閱讀活動,是讀者與作者之間心靈的對話,當然,這種對話,是無聲的對話,是精神的對話,是靈魂的問答和心靈的碰撞。

    當前的閱讀教學往往忽略了閱讀的本質,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體驗與感受。反觀閱讀主體的學生,其閱讀情況又是令人吃驚的,幾乎所有學生除了課堂上跟隨教師分析課文的思路并進行簡單的閱讀之外,課后閱讀少之又少,即使閱讀了,也是隨性而為,除非任務所迫。大部分同學不太清楚研究性閱讀的實質是什么,如何進行研究性閱讀,研究性閱讀對提高思維能力有什么幫助,等等。存在這種現(xiàn)狀,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高考制度是導致應試化傾向的幕后推手。

    高考制度決定了閱讀教學的應試化傾向,教師在教讀課文時,自覺不自覺受到高考題型的束縛,把各類不同文章的閱讀拘泥于“背景、段意、主題和特點”的固定模式,對本來豐富多彩的文章內容作了標準化、唯一化解讀,顯然在不知不覺中壓制了學生充溢思想的靈性。更有甚者,把教材當做考試閱讀進行指導并將課文編成考題,指導學生不讀全文,只對應地找出考題所涉及的內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應富有的個性情感體驗和創(chuàng)新潛能的開發(fā)。這絕不是真正的閱讀教學。難怪會出現(xiàn)這種奇怪現(xiàn)象:開學時學生最愛看的書是語文書,可是后來最討厭上的課也是語文課。

    2.教師“精講”取代了學生“慢讀”。

    現(xiàn)在的學生閱讀量少,訓練題多。學生的課余時間被大量的數(shù)理化、英語作業(yè)占據(jù),甚至還上各種輔導班,最后所剩無幾的一點時間只能“身體調節(jié)”,哪有精力看書?而課堂上只有可憐的幾分鐘閱讀,大部分時間被老師煩瑣的分析和頻繁的提問占據(jù)著。任何能力都是學習主體“悟”后“練”出來的,而絕非是“講”或“聽”出來的。缺少閱讀,對語文閱讀教學是釜底抽薪,對學生能力的養(yǎng)成就是一句空話。

    3.遠離生活實際喪失了生命力。

    把學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語文閱讀教材里,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和生活常識,遠離社會實踐??鬃佑醒?“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泉,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币虼?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語文閱讀源于社會生活,應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就喪失了生命力。把學生關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實踐,這無疑是“小學而大遺”。

    4.低估了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知識經驗和心理世界的差異性。

    傳統(tǒng)教學觀念把知識看成是定論,把學習看成是知識從外到內的輸入,同時低估了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經驗及其差異性,并在教學中表現(xiàn)出了過于簡單化的傾向。長期以來,許多人認為教學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教,學生學,這是天經地義的。由于傳統(tǒng)教學過于強調教師的教,因此教學活動就成為一種教師對學生單向的、線性的傳授知識的活動。

    在理想語文學習理念下,學生精神的愉悅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愉悅的精神吸引狀態(tài)中,學生才有認知接受的可能和發(fā)展的可能。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guī)律、原則、現(xiàn)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tǒng)的特征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fā)揮最有效的(即最優(yōu)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睋Q句話說,所謂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就是要求將社會的具體要求與師生的具體情況和所處的教學環(huán)境、條件及正確的教學原則幾方面結合起來,從而選擇和制訂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精神吸引”,實現(xiàn)師生合作探究的最佳效果,而語文閱讀教學的最優(yōu)化就是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上的一種理性追求。

    語文學習在現(xiàn)行考試制度下具有“賺分”的“顯性功利”,還有超越“賺分”這一“顯性功利”的更高級和更重要的關于人的素養(yǎng)的“隱性功利”。引導學生認識語文學習的重要意義,明白其意義并不僅僅局限于“賺分”這樣單一的“顯性功利”上,而應該把目光放到關乎人一生的“隱性功利”。此外,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極力彰顯語文學科魅力,彰顯其承載人類文明與發(fā)展和對生命的體驗與思考的意義,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習這一最具有深刻意義的“隱性功利”的重要價值,這樣,語文學習才能深入人心,語文教學的春天才會到來。為此我們尚需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條適合學生思維發(fā)展、能力提升、人格優(yōu)化的最佳途徑。

    高中語文論文:強調素質教育 高考語文重在記憶和思考

    我們都熟悉一句話,這就是“語文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

    因為語文的這個特點涉及面多而廣,考察時,綜合性又比較強,主觀因素的影響比較大,不少同學感到無從著手。其實,和任何學科一樣,雖然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母語博大精深,出題千變萬化,但總有一些東西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只要基礎扎實,自能以不變應變。一般來說,語文學習可以歸納為兩點:課內得法,課外受益。而無論是“得法”或“受益”,都離不開記憶與思考。

    語文是最依賴基礎與積累的學科。強調素質教育,并不是把知識和能力對立起來,割裂開來。“在考察知識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考察能力”,這是對“以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的新解釋。個別同學認為,文化文學知識浩如煙海,考背誦默寫的就那么幾分,我不要就是了。這真是一種糊涂的認識。我們知道,缺少基本的文化積累,我們的理解分析、推理判斷、想象聯(lián)想都會受到限制。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介紹藺相如時,說他“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如果對“宦者令”,“舍人”這兩個詞不了解,就無法明白藺相如的身份,對文中后來廉頗所說的“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也難以理解到位。不僅文言文,語文閱讀常常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如果我們對本文的背景風物、時代風尚、人物性格有所了解,對我們整體把握本文,無疑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再說,文化沉淀豐富了,對生活的感受能力及想象能力也會增強,對世間萬物的感應會更敏銳更深刻,寫作時,無疑也會更容易進入狀態(tài),更容易得到有效、有益的作文材料,心中想的筆下寫的,也自會“腹有詩書氣自華”。

    無論何種考試,本質上都是考察你記住理解多少知識,能消化運用多少知識,而要運用知識,首先就要學會思考。古人把學習稱之為“學問”,意在強調學習需邊學邊問?!皢枴逼鋵嵕褪撬伎嫉囊环N方式。比如《鴻門宴》中,項羽“留沛公飲”當時的座次是“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從字面看,意思不難,只是寫了幾個人坐的位置。但如果問一下為什么這樣安排,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大有講究。從古代的禮儀知識中我們得知,一般賓主之間相對而坐時,賓東向,主西向。宴席中,東向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西向更次。從鴻門宴的座次安排的細節(jié)上,我們看到項羽依仗兵多將強,不把劉邦看在眼里。僅此一個細節(jié),多問一個為什么,項羽那高傲的性格就凸現(xiàn)了出來。“思考”不僅是“多問”,還指“比較”與“打通”。據(jù)說錢鐘書小時候讀書,常常想一些“可笑”的問題。看了《說唐》后,他會想《三國演義》里的關公如果進入《說唐》,他的青龍偃月刀只有80斤重,怎能打過李元霸那對800斤重的錘子?可李元霸那對錘子到了《西游記》里,又怎能比得上孫行者那1.3萬斤的金箍棒……這些雖只是一個孩童幼稚的想法,但這種好問思考的習慣和興趣,實在是做學問的萌芽。

    一個人如果要有完善的知識結構,那么,他一定不會忽視語文學習,因為語文與生活本是一體,它不僅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還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人就生活在言語之中,人是言語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語言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實際的,又是哲學的。而且,語文是最基礎的學科,它與人的文化素質、人文情懷、見識眼界、審美情趣、閱讀感悟、語言表達等息息相關。而學好語文,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記憶與思考。

    高中語文論文:對邊疆地區(qū)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的探索

    新疆從2008年秋季全面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如今已進入到第五個年頭了。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各中學有序地開展新課程實驗,并在2011年經歷完第一輪新課標、新課程、新高考的實踐探索。在新課程實驗中,選修課是新課程設計的一個 論文亮點,同時也是實施中的一個難點。筆者到喀什疏附縣援疆支教一年多,經歷了作為邊疆地區(qū)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本文擬就邊疆地區(qū)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實踐談一些探索性的意見。

    一、對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認識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下稱《課標》)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部分。”“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薄皩W校應按照各個系列的課程目標,根據(jù)本校的課程資源和學生的需求,有選擇地設計模塊,開設選修課?!备咧械倪x修課程包括國家一級的選修課程(也稱選修I)和地方選修課程(校本課程,也稱選修Ⅱ),結合語文課標對選修課程的闡釋,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包括選修I和選修Ⅱ兩個部分。

    至于選修課程的教學,《課標》指出:“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的學生人數(shù)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課的期望。”由此,我們認為,從新課程設計的理想層面來看,選修課程是學生“選”而后“修”的課程,它是學生跑班形式的授課,或者通俗地講,像病人到醫(yī)院看病那樣,學生先選擇課程(也選老師)而后才去修習這課程的。這是理想層面的選修課教學,實踐層面的選修課教學是要視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fā)去實施的。那么,現(xiàn)實中的語文選修課程是怎樣實施的?邊疆地區(qū)的語文選修課教學受哪些因素制約?它是如何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而逐步推進的?

    二、邊疆地區(qū)教育資源狀況

    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教育者轉變觀念,按《課標》要求實施教學,同時也要依賴當?shù)氐慕逃Y源和人文環(huán)境,任何形式的教育如果脫離了當?shù)貙嶋H,那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課標》指出,“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fā),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xiàn)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不要簡單照搬外校的課程。課程設計也要因地制宜,注意開發(fā)潛在的資源,如聘請校外行家兼課,選派教師遞修,利用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手段和當?shù)氐娜宋?、自然資源等條件,建設選修課程?!彼嬖V我們開展選修課教學要充分考慮該學校、該地區(qū)的資源狀況,要因地域特點而制定相宜的選修課教學方式,這正是新課程的亮點,它有較明顯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多樣性,實施時可允許一定彈性的存在,可依具體情況逐步探索施行。

    以筆者的觀察和粗略感知,如疏附縣在內的邊疆地區(qū),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相對不足,大致表現(xiàn)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場室配備有限,大多只是滿足學生上課用的課室而已,功能場室等設施設備要么配備不足,要么根本沒有;二是學校圖書資料缺乏,要么藏書嚴重不足,要么書目陳舊;三是可資利用的人文資源甚少,以漢族師生為主的中學所占比例極少,校與校之間的距離動輒上百公里甚至數(shù)百公里,學校之間、教師之間的交流非常有限,可依托指導教研的高校、教育教學研究部門也顯不足或難以持續(xù)支持;四是學生基礎普遍薄弱,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知識基礎參差不齊;五是人們的思想觀念相對陳舊,對新事物、新課程的理解和接受遠不如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或沿海地區(qū)。邊疆地區(qū)的這些現(xiàn)實因素,給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尤其是選修課的教學必然形成阻礙。

    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即便在沿海城市或課改成熟地區(qū)也會與理想層面的課程設計有某些出入,那么邊疆地區(qū)的情況就會稍為落后一些,或帶有更多的地方色彩。在實施中,我們如果能認真研究課標,以課標精神為統(tǒng)領,立足現(xiàn)實條件,因地制宜,相信同樣可以邁出選修課教學可喜的一步。

    三、邊疆地區(qū)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的探索

    《課標》對選修課程的教學做出了宏觀的指導,并對五個系列選修課程的教學給出了不同的指導意見。在實際操作中,邊疆地區(qū)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是怎樣開展的?下面以人教版語文選修教材的教學為例,談談這期間的探索之路。

    1.用好選修教材,合理取舍教材

    選修課程實施的難點在于教學的組織和開展,基于上述對邊疆地區(qū)教育資源狀況的簡要分析,語文選修I宜立足用好選修教材;有條件開設選修Ⅱ的學校,則可以視學生需要和特點開設若干補充性或拓展性課程,供學生自選, 論文再通過學生跑班的形式實施授課,但選修Ⅱ的實施會受很多因素制約,目前基本處于嘗試階段,能邁出第一步就算不錯了。所以,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一般側重于選修I。按照選修課程五個系列的設計,目前選修課程的設置如下表。

    按照《課標》“對于希望進一步學習的學生,建議從五個系列的選修課程中任意選修4個模塊,獲得8學分”的精神,學校一般都從上表的帶“”課程中選擇4門課程作為學生繼續(xù)修習的內容。

    在具體的教學中,邊疆地區(qū)適宜用好現(xiàn)成的教材,并結合當?shù)貙W生和資源情況合理取舍教材。原因有三:一是教材的開發(fā)首先要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切忌隨意和不成熟,人教社組織編寫的這些選修課程“既有總體規(guī)劃,又從不同側面‘盤活’語文教學資源,以課堂學習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主渠道,同時又注意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lián)系,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 語文學習空間”,我們在實際操作中不必舍近求遠。二是這些教材在編寫時都注意到與現(xiàn)行的高中語文教科書相銜接,如《中國小說欣賞》,編者在“前言”中有這樣的表述:“本書不是‘中國小說簡史’,選文及論述時,有古今,有雅俗,也有長短,目的是讓你了解中國小說的‘大致模樣’?!薄叭敉ㄟ^這門課程的修習,你真的能對所選的優(yōu)秀的中國小說有所了解,這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比墙滩脑诰帉憰r往往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操作上的靈活性,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前言”就明確:“在具體步驟的安排上,是從學習過程著眼,每章的第一項是‘賞析指導’……第二項是‘賞析示例’,詩歌和散文各舉一篇為例,從該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進行分析,帶有舉例示范性質,供同學們參考借鑒。第三項‘自主賞析’是圍繞這一章的學習內容,提供閱讀鑒賞的作品……第四項‘推薦作品’是推薦給同學們與本單元學習內容相關的一些作品,供課外閱讀之用?!边@種富于梯度的操作設置,就是說這些所選的篇目是有指導意義、示例意義和推薦意義之別的。我們教師在使用這些選修教材時,一定要認真領會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既要用好選修教材,也要合理取舍教材,對指導性的內容宜重點教授,對示例性的內容宜有所側重地教習,對推薦性的內容應大膽交由學生課外選讀,教師大可作舍棄處理。當然對不同內容的要求,教師是可以根據(jù)學習角度、學習目標的不同提出一定的閱讀要求,以檢查學生自覺閱讀的落實情況與效果。邊疆地區(qū)由于各種資源不是很充足,教師的專業(yè)修養(yǎng)和視野都不能完全與發(fā)達地區(qū)相比,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活動空間也有限,因而用好選修教材并合理取舍,發(fā)揮出它應有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2.選準方法,尋求與選修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雖同為選修課,但“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闭n標這段關于選修課程教學的建議,告訴我們對不同的選修課應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達到選修的目的。

    例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課標對這一課程的要求是“精選重點,鑒賞研讀”。教材編寫時側重以“鑒賞”為目標,詩歌和散文都分別從三方面入手,“從大處抓住跟這兩種文體本質屬性有關的主要之點,避免過繁過細,有助于初學者掌握之用?!痹趯嶋H教學中,根據(jù)我援疆支教的親身實踐和了解,邊疆地區(qū)的學生雖然也經歷了初中和高中必修課程的學習,但對古詩文的學習仍然存在較大的困難,主要表現(xiàn)為對古詩文內容不容易理解。 論文要知道,理解是鑒賞的前提,因而教師要在授課中適當增加“誦讀——理解”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在課堂開口讀,熟讀可以幫助理解,也讓校園充滿瑯瑯書聲,這是很有必要的;從字、詞、句的理解、翻譯到詩意、文意理解,只有“讀懂”了,才能進一步“鑒賞”;“鑒賞”是落腳點,按教材編排,根據(jù)單元教學的目標,循序開展“探究詩歌的旨意”、“把握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聲韻”,“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把握散文的邏輯性和抒情性”、“體會散文的靈活性和趣味性”。

    在教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時,我們可以從下面兩方面加以考慮。方法選擇,這是就單元教學而言的,以“賞析指導”為理論依據(jù),對單元學習作整體感知;以“賞析示例”為引領,起提示借鑒作用;以“自主賞析”為重點,創(chuàng)設課堂活動的平臺,這是學生修習課程的主渠道;以“推薦作品”為拓展,這是單元學習的補充和延續(xù)。環(huán)節(jié)設置,這是就具體某一篇目的教學而言的,可以按“誦讀——理解——鑒賞”的思路進行設計。如果能從方法選擇和環(huán)節(jié)設置兩方面入手進行教學,相信學生在學習古詩文這一選修內容時會更有實在感和更有收獲。

    再如《中國小說欣賞》,課標對這一系列課程的教學要求是“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教材編寫按中國小說的話題分類,共設九個單元,每個單元重點討論兩部作品。教學時可以把目標確定為:閱讀理解,例說話題;交流分享,開闊視野。在開展課堂活動時,單元教學可以話題為綱,以課文為例子,以學生的閱讀為抓手,增強學生對小說話題的探究意識;具體操作時,宜放手讓學生閱讀,要舍得投入閱讀的時間,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教師作引領,以學生交流為平臺,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理解小說的主題,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小說描寫人物的方法等;對學生特別熟悉或特別感興趣的話題,可以采用寫讀后感(讀書筆記)、讀書交流會的形式進行授課,以達到“閱讀——交流——分享”的目的。教師切忌“滿堂灌”,不能為了趕進度而用教師的“講”代替了學生的“讀”。

    又如《語言文字應用》,課標的建議是“應引導學生增強應用意識,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與前面兩門課程比較,這門課程顯然是注重實踐和應用的,因而在教授這門課程時,我們就要根據(jù)這一課程特點選用教學方法。對于語言文字的發(fā)展過程和理論知識可以略講,讓學生略知即可;而對于其應用方面,如同義詞、熟語等的運用則應正確辨析和掌握,既要讓學生懂得其意義,更要教會學生懂得正確運用;對課文中“引子”部分,可以理解為“導入新課”環(huán)節(jié),既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和思考,也可以置換為相關內容,甚至不用;“課堂活動”是對這一章節(jié)內容的具體展開,可以用其中的例子,也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在學習中搜索類似的事例,這樣更能聯(lián)系生活的實際,更容易增強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工具箱”是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適當補充某些知識點,使學生學會初步建立語言文字的知識體系;“小試身手”是課后的練習和語言文字的應用,可視具體需要布置學生完成??偟膩碚f,《語言文字應用》較上述兩門課程要稍為簡單,學生易學易懂,但難點在于正確運用,教師在教學時可多重實踐,不拘形式。

    總而言之,語文選修課的教學方法應視課程本身的特點而定,不拘一格。同時,由于選修教材的編寫往往基于某一類屬來考慮編排,教師在授課時則要有“化個體為類屬”的教學思想,使個別例子(課文)的教學能圍繞整體(單元)目標展開,使選修課教學達到點面結合、窺一斑而知全體,甚至觸類旁通的目的。

    3.創(chuàng)設教師引領、學生自主的課堂教學形式

    任何教學,都離不開教學的呈現(xiàn)形式,語文選修課的教學當然也要面對這一問題。邊疆地區(qū)的教學,普遍來說,還是停留在老師講、學生聽的層面,“灌輸型”的味道較重,這里當然有其存在的原因,如果必修課的教學基于學生的共同基礎而不得不“灌輸”,那么選修課的教學就要變“講堂”為“學堂”了。如前所述,選修課重在學生個體的閱讀、鑒賞、感悟和實踐運用,這些不是老師多么努力地“講”就能代替的,它是需要學生個體的參與和投入的,所以,我們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當然,“選修課的教學,要按照課程目標制訂計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而凌亂隨意、漫無計劃,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課標》)所以,我們提倡的課堂模式是教師引領、學生自主,教師起著主導、引導作用,學生起著主體、主動作用。教師的“導”表現(xiàn)為課堂的組織、調控,內容的指導、知識的梳理,問題的誘導、方法的引導等;學生的“自主”表現(xiàn)為積極參與、自覺體驗(閱讀、實踐)、學會分享和嘗試探究。無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新課程理念之一就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絕知此事要躬行”,選修課的教學尤其強調學生的“躬行”。立足學生,方能實現(xiàn)選修課程的價值。

    4.鏈接高考,為學生高三升學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

    “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地發(fā)展奠定基礎?!边@是高中語文新課程的性質,也就是說,無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 課,都肩負著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打下基礎的任務,因而,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要做好鏈接高考,為學生高三升學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同時,選修課的開設時 論文段一般從高中的第六學段至第九學段,即高二年級上學期的后半階段即進入選修課的學習,并延續(xù)至高三上學期的前半段時間,這時恰恰是學生高三復習備考前的一段黃金時間,教師在授課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繼續(xù)升學的需要。例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可適當鏈接高考的古詩文閱讀,《語言文字應用》可適當鏈接高考的語言知識與運用,《中國小說欣賞》可適當鏈接高考選考題中的文學作品閱讀等等。當然,高考絕不是選修課教學的終極目標,但選修課的教學理應擔負起學生繼續(xù)升學和日后發(fā)展的任務,教師在教授選修課時宜有這方面的考慮。

    四、探索中的思考

    從2004年9月開始,全國目前共有20個省份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新疆(包括兵團)2008年9月作為第五批進入課改的省份,至今已進入課改的第五年。在新疆喀什下轄的邊疆地區(qū),語文選修課也以其“摸著石頭過河”的姿態(tài)走來,其間的探索有令人振奮的足音,也有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筆者來自首批進入課改的廣東省,從2004年9月課改開始到2010年,經歷了廣東的新課標、新課程、新高考;2011年筆者來到新疆喀什,與當?shù)乩蠋熞黄饌鋺?zhàn)新課程下的第一次新高考,之后投入新課程的選修課教學實踐。比照廣東和新疆,筆者覺得這里的語文選修課教學還要在以下四方面作進一步的思考。

    1.要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

    “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和個性的發(fā)展?!?《課標》)這里的“語文課程”包括必修課程,也包括選修課程。學生在高中階段用1.25學年就完成了必修課程的學習,其語文基礎有多厚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選修課教學中,我們尤其要關注學生的語文基礎,要立足于學生的“雙基”,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缺乏必要的知識基礎,個性發(fā)展和語文素養(yǎng)是無從談起的。

    2.要立足現(xiàn)實條件,不怨天尤人

    新課程帶給中學教師機遇和挑戰(zhàn),語文選修課程的教學更是這樣。因教材編寫、單元設置、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等都與必修課有較大的區(qū)別,學生的認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也會因人而異,教師自身對不同選修課程的理解、熟悉情況都會有所不同。選修課的教學是有其難度,但我們要立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立足課程標準的要求,立足現(xiàn)實中客觀條件的限制,依據(jù)課標和教材,尊重選修課程的特點,不怨天不尤人,逐步推進選修課程的實施。

    3.要改變觀念,適當增加學生的活動量

    教師要“更新觀念……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xiàn)教學相長?!苯處煵灰偸菗?唯恐少講一句,漏講一點,學生就不懂,于是“滿堂灌”,孰不知這種“包辦代替”的思想是最要不得的,邊疆地區(qū)的教學更要注意克服這種思想。課堂上要適當增加學生的活動量,讓學生閱讀、思考、交流、碰撞,老師起必要的點撥和指導作用;課外要留足時間給學生回顧、消化以至于吸收,對學生修習中遇到的困難要做好跟蹤和講評。

    4.要加強校本教研,通過群體力量促選修課教學質量提升

    實施新課程,需要專家引領、同伴互引,教師要學會“借力”,才能完善自身的教學。在邊疆地區(qū),專家引領式的教研畢竟條件有限,所以開展校本教研,以同伴互引的形式開展研究是最切實際的。學校內,經過了這幾年的新課程實踐,大多數(shù)教師都接觸過選修課的教學,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體驗和認識,學校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師資源優(yōu)勢,以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作為校本教研的課題,甚至專門開展選修課教學的專題研究,借助教師的群體力量促進課程實施的高效。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平分語文課程的秋色,在未來的路上,會有更多的驚喜等著我們,也會有更多的荊棘等著我們。通過教學實踐,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在探索的道路上是最有發(fā)言權的,讓我們一起攜手,亦學亦教,邊走邊回頭,共同探索語文選修課程教學的真諦,做到與語文課程同步發(fā)展

    高中語文論文:對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感悟

    論文關鍵詞:對聯(lián);啟示;新課改;感悟

    論文摘要:高中語文新課改對每位一線教師都是一次機遇與挑戰(zhàn),如何解讀新課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與總結。一節(jié)《奇妙的對聯(lián)》課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踐行了新課改的理念給了我一些啟示與感悟,即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要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素質與能力。

    高中新課程培訓進行了20天??僧斒种心弥咭恍抡n程教材,腦中裝著新課程的觀點和理念,真正面對高一新生的時候,卻又不知道這新課改的課堂該怎么組織,老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狀態(tài)中,上了一個多月的課,困惑掙扎了這一段時間后,沒想到《奇妙的對聯(lián)》這一節(jié)課卻給了我一些啟示,讓我看到了新課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對聯(lián)》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形式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能力。對聯(lián)對學生來講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如楹聯(lián)、春聯(lián)、賀聯(lián)、挽聯(lián)等。但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對對子,好像又沒那么容易。以前課堂教師只是一味的理論講解,學生似懂非懂,動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課改如何組織課堂,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動手是備課必定要深思的一個問題。枯燥的理論講解不可能使學生有什么收獲。于是,整節(jié)課我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分析理論知識。走上講臺,我問了一個問題: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有這樣一道試題,上聯(lián):孫行者;下聯(lián):——。有以下幾個答案:胡適之,韓退之,祖沖之,王引之等。閱卷的老師認為非常好,為什么?同學們看到是清華入學考試的題目,來了興趣,又看到如此簡單的上聯(lián),更有興趣,看到只是評價答案而不需要對,更是興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語地發(fā)言開了。一些同學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對。我說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識短文中有講解,能回答上來,說明這些同學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學回答上聯(lián)中間字是“行”,下聯(lián)中間字是“適、退、沖、引”,都與行動有關,相對仗,我說好,這就是對偶。接著,我就又問,誰能從內容上評價一下?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終有一個學生小聲地說了一句“胡適之是一個首倡白話文的作家”……我及時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便要他再重復一遍。同學們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來。我想有戲,我問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學說了一句:“那還用說,都是敢做第一的?!比缓笸瑢W們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孫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沖之的圓周率……一個小問題引發(fā)了學生各方面的思考??磥?設計問題要巧妙,有趣味。

    理論知識解決了,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就需要考查一下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我把幾副與一些名人有關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畢生心血似——。(茅盾的兩部作品,查資料填寫)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幾個作家)

    同學們在一番緊張的翻閱資料、討論之后,答案準確地寫了出來。我又不失時機地進一步提問:《子夜》、《春蠶》寫了什么內容?你還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八大家是哪幾個人物?他們的代表作是什么?連續(xù)的問題,不但沒有讓學生感到厭倦,相反,他們的興趣卻越來越高。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的文學儲備,真令人驚喜、欣慰。

    整堂課的高潮還在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上,學生當堂對對聯(lián)。開始我只要求每組寫兩句上聯(lián),相鄰組對下聯(lián)。一會兒,情況就失控了,上聯(lián)一出,學生就爭著搶著對下聯(lián),一個上聯(lián)甚至有好幾個下聯(lián),學生也不由自主地離開了座位,圍著講臺,思考著,評論著,爭搶著,沒有了回答問題的羞澀,沒有了課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展現(xiàn)自我的身影??吹胶玫南侣?lián),雷鳴般的掌聲和叫好聲便驟然響起。黑板的每一個角落都寫滿了學生稚嫩的對聯(lián),如

    中國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彎彎曲曲,曲曲折折。

    平頂山頂平;青草地草青。

    東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殘陽星空奇。

    高一十班小組擂臺熱火朝天;鷹城二高運動盛會硝煙四起。

    ……

    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不愿離開,還圍著講臺討論著……

    課下交流,業(yè)務校長說,這節(jié)課,上得很好,如果買來紅紙與毛筆,當時讓學生來寫對聯(lián),豈不是錦上添花?一語道破天機,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怎么完成?怎樣在課堂上落實素質教育……回憶一下參觀所見,資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課改的課堂就應該是這個樣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動腦、動手、動口,做學習的主人。

    反思這一節(jié)課,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不是傳統(tǒng)的分層、背景、寫作意圖與思想,讓學生局限在這樣的框框中而厭倦。形形色色的資料給了學生偷懶的機會,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殺了學生的思維。備課切記遠離現(xiàn)成的教案,給自己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更是給學生一個創(chuàng)新思維的機會,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把“備學生”放在首位。

    二、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就讓他們擔當當家作主的責任行使權利?!叭齻€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個個體的才能是不可小視的,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就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給他們展現(xiàn)自我的權利,智慧的火花就會開遍課堂的每一個角落。

    三、語文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積累和個體的見解與感悟,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模式去規(guī)范和強化,因此,需要拓展課堂的容量。只有讓個體去表達切身的體會、獨到的見解,才是語文教學的本質。字、詞、句的積累貫穿到課堂的每一部分,學生才有真正的收獲,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上, 乘勝追擊,拓展容量,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開放課堂,自主探討,不僅學生收獲很大,教師也會學到很多,而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和大綱。

    四、新課改倡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能力。學生既然能爭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對對聯(lián),如果能夠拿來毛筆與紅紙,不就更能培養(yǎng)學生對這種文化形式的興趣與愛好?說不定,一節(jié)課會成就一位未來的書法家,如果真是那樣,更是功德無量,我們?yōu)槭裁床贿@樣去做呢?

    高中語文論文:高中語文邊緣化因素研究及措施思索

    曾經,語文課程和語文課堂教學,魅力無限。課文中深邃的思想、生動的形象、精巧的構思、連珠的妙語,課堂上活躍的教學氣氛、精彩的師生對話、甚至激烈的爭論都給師生帶來無盡的美的享受。然而,在今日的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苦口婆心、條分縷析,而學生卻提不起興趣甚至無所適從。高中語文受重視程度不斷下降,與其他學科相比甚至有被邊緣化的危險。最具人文色彩的語文學科何以會處于這樣一個尷尬的境地呢?本文試從原因和對策兩個方面來進行淺顯的分析。

    一、高中語文學科邊緣化的原因分析

    1.學生因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需求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他們的思想認識直接影響著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而現(xiàn)在高中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存在兩個問題:(1)目標不明確。由初中到高中,學生對于語文的淺層需要已大為降低,而又不明白自己的深層需要是什么,在不清楚初高中語文區(qū)別的情況下,學生往往會因缺少內在需求而失去學習興趣。(2)教考分離。就考試與教學的密切程度而言,在目前一綱多本的教學情況下,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幾乎對考試沒有什么直接影響,在功利性或短時效應方面遠不如其他科目,以致語文課堂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2.教材因素。語文教材是語文課程標準的物質載體,是師生雙方教學活動的橋梁和紐帶,在語文教學的師生溝通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材有兩個基本特點:(1)經典為主。閱讀經典美文可以使學生廣泛深入地了解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提高其品位,豐富其內涵,因而經典文章倍受編者青睞。但經典往往與現(xiàn)實有一定的距離?,F(xiàn)在的學生很難理解魯迅為什么要罵梁實秋,而至尊的賈寶玉為什么娶不到心儀的林妹妹。而經典的作用并非強制閱讀與支離破碎的淺層分析所能奏效的,也非功利閱讀和快餐閱讀所能奏效的。因而一般學生很難體會到經典之美,而無美感的閱讀只會讓人感覺枯燥,失去興趣。(2)數(shù)量偏多。以蘇教版教材為例,高中三年,必修5本,選修4-7本,還有高三整體復習的壓力等。語文教師大多感到時間緊、任務重,課堂教學課文的時間進一步縮減,更沒有時間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感受與挖掘,語文之美被淹沒其中。

    3.教師因素。在教學關系中,教師的教學引導作用十分重要。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不但在知識方面可以觸類旁通,而且常常能在教學的舞臺上游刃有余,不經意間閃現(xiàn)教學智慧,巧妙地引導學生走向語文廣闊的天地。而目前高中語文教師自身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學養(yǎng)不夠。新課程的實施讓很多語文教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嚴峻挑戰(zhàn),其自身學識局限成為很多教師進一步提高教學能力的桎梏。(2)觀念陳舊。這一點主要表現(xiàn)在對師生關系的認識和對教師作用認識上。傳統(tǒng)的教師“知識權威”在網(wǎng)絡技術十分發(fā)達、信息渠道多樣化的背景下收到很大的沖擊,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者”的身份在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的新課改背景下已轉變?yōu)椤捌降葘υ挼氖紫薄H绾卫斫饨巧偷匚坏霓D變,理解的程度如何對教師能否適應新課程改革、更好履行教師的職能起著重要作用。(3)手段有限。傳統(tǒng)的一枝粉筆一張嘴的語文教學已不能適應時展和學生需要。(4)評價偏頗。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評價以分數(shù)定高下,單一而單調,這既不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高中語文學科邊緣化的對策思考

    1.學生方面。有興趣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如何有效解決學生自身存在的學習興趣問題?首先學習目標要明確。從語文課程性質看,高中語文應該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教師應通過鮮活的案例讓學生了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了解高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具體內涵,明確提出不同于義務教育的課程目標。從課程作用看,教師應進一步讓學生了解語文的基礎性,了解高中語文對于學好高中其他學科和今后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其次,考學結合?;乇芸荚囌劯咧姓Z文教學是不現(xiàn)實的。而考試與語文學習也并非是矛盾的雙方,語文教師應把高考的考綱要求融入到現(xiàn)實的語文教學中去。要從學生切實的需要出發(fā),去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才能提高學生參與學習、自主自覺學習的積極性,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2.教材方面。解決語文教材存在的問題,可以從3個方面著手:(1)教材編寫上,編寫者應一方面從學生的時間實際出發(fā),控減數(shù)量,留出時間讓師生涵詠體驗挖掘美感;另一方面應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fā),把經典與現(xiàn)實相融合,編寫出時代性、人文性強的、充滿生活氣息的教材。(2)教材使用上,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通讀教材,整合單元,大膽取舍、深入挖掘、適當延展。一些脫離實際的學生難以體會或領悟的文章應不講或少講;一些內涵豐富的文章可精講、深講。(3)教材開發(fā)上,教師一方面可以內外聯(lián)系,結合學生的人生體驗,依照單元主題去選取一些鮮活的文章或材料來補充拓展;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研究開發(fā)的力度,多多引來“源頭活水”,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活的靈動之氣。

    3.教師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教學魅力的大小決定了一節(jié)語文課吸引力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節(jié)語文課的成敗。所以在教師自身方面,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努力:(1)加強自身理論和業(yè)務學習。語文教師首先要加強語文知識學習,不斷更新知識體系,跟上時展;其次要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加強新課標的學習,熟悉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規(guī)律,提高教學效率;再次要加強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學習和運用,力求熟練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進行語文教學,全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2)轉變觀念。在師生關系上,教師應該主動由“知識權威”向“對話伙伴”的角色轉變,積極適應“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在教師作用上,教師應該由奉獻型向服務型轉變,在與學生的平等對話和學習合作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在評價方式上,努力從過去的唯分數(shù)論的評價模式向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為目標的多元評價模式轉變,把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的評價相結合,把明確性與模糊性、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不難看出,教師良好的個人形象、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和諧的師生關系、精深的業(yè)務素質將對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有更多的責任去努力踐行新課程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需要,關注教材的建設,關注自身的發(fā)展。我們要遵循語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好地結合起來,努力探索語文教學的新思路,努力創(chuàng)造語文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高中語文論文:談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策略的創(chuàng)新機制

    在高中課程中,語文對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及提高文學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作為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歌鑒賞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及科學素養(yǎng),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更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新課改的逐步推行,要求學校注重審美教育。詩歌鑒賞作為語文審美教育的重要實施途徑,在語文教學中占有較大比例。如何在高中語文中開展有效的詩歌鑒賞教學,就成了當前教師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以下四個方面是筆者在教學中對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的策略探究。

    一、整體把握詩歌主要內容

    詩歌題目通常都會較直白地透露一些信息,對學習者鑒賞詩歌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比如李白的《送友人》、王實甫的《長亭送別·碧云天》是送別詩;王昌齡的《出塞》屬于邊塞詩;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屬于懷古詩等。上述詩歌的題目中,都較明顯地蘊透露了詩歌的主要情感。其中,《送友人》從題目便可容易得知詩歌主要是講述與友人分別,要表達的是依依不舍之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則通過緬懷古跡,表達自己對歷史人物的贊揚等。因此,在鑒賞詩歌時,首先要從題目入手,通過解析詩題,初步把握詩歌的整體情感傾向,為下一步的鑒賞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了解詩人及詩歌寫作背景

    古語有云“知人論世”,主要是強調作者與作品的關聯(lián)性,要求讀者能夠在這種聯(lián)系中對詩歌進行鑒賞。詩歌是詩人的情感體現(xiàn),所以詩人的生平、所處背景、思想及創(chuàng)作風格都與其詩歌創(chuàng)作有著緊密聯(lián)系。學生在鑒賞詩歌前,應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所處歷史背景、創(chuàng)作風格等信息,才能準確地把握詩歌要表達的情感。因此,在平時的詩歌鑒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多了解一些著名詩人、詞人的文學流派、生平與思想、創(chuàng)作風格等信息,為詩歌鑒賞打下堅實的基礎;建議學生根據(jù)流派對詩人進行分類整理,并注意歸納總結;引導學生領會所學的歷史知識對詩歌進行鑒賞。

    如辛棄疾主張抗金,收復中原,但始終不得重用,故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既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贊揚,又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及壯志未酬的惆悵。李煜是南唐后主,從君主淪為階下囚,故在《虞美人》中既表達了對往日美好生活的懷念,又表達了詞人對故國的思念。杜甫經歷了唐代由盛而衰的歷史,一生憂國憂民,創(chuàng)作的詩歌主要描寫真實的社會面貌,反映人民的疾苦,在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有所差別。在杜甫晚年,生活顛沛流離,故在《登高》中由自然的秋寫到了人生之秋,飽含了人生苦況。詩歌往往是詩人情感宣泄的載體,掌握作者的背景、生平等重要信息,才能真正領悟到作者內心的情感,并產生審美共鳴。

    三、找詩眼,準確把握詩歌主題

    古人創(chuàng)作詩詞講究“煉字”。因此,在詩詞中最傳神的字或詞,被稱為詩眼。它往往是全詩或詞的主旨體現(xiàn),故找準詩眼也是詩歌鑒賞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而言,找詩眼主要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①抓住體現(xiàn)作者強烈情感的字詞,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中的“愁”,“怎一個愁字了得”;②抓住描寫形象生動及準確的字詞,比如“銀燭吐清煙”中的“吐”;③詞類活用的字或詞,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④抓住詩中的巧妙修辭,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運用擬人手法;⑤抓虛詞,比如“親朋無一字”中的“無”、“只是朱顏改”中的“只”等。

    比如,在賞析陳子昂的《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時,頸聯(lián)“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中的“隱”“沒”便是詩眼。其中,“隱”主要寫高樹遮住了明月,“沒”主要寫銀河被淹沒在曙光中,主題即為:時光催人離別,它不會為了友人而暫停片刻,表達了與友人難分難舍的情感。

    四、注意歸納常見意象,正確理解象征義

    物象與情意的組合,即為意象,主要是指詩歌中既包含了人物形象、又包含了所寫景物及作者情思的形象。詩歌中的意象多種多樣,可以是景或物,可以是人;可單一,也可多個。根據(jù)物象不同而有所差異。在進行詩歌鑒賞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讓其對詩歌中的意象進行歸納與總結,比如“月亮”多表達的是思鄉(xiāng)、思念之情;“浮云”多指漂泊的游子;“鴻雁”多指思鄉(xiāng)之情或羈旅傷感之情;“梅、竹”多指高雅、品節(jié)高尚之士;“蟬”比喻高潔等。

    比如杜甫的《登高》詩中出現(xiàn)了“風、天、猿、渚、沙、鳥、落木”等景物,并用了“急、高、哀、清、白”等詞語修飾,渲染了一種憂郁的秋意,奠定了整首詩歌的感情基調;又如李清照的《聲聲慢》中出現(xiàn)了“黃花、秋風、落雁、梧桐”等一系列景與物,渲染了一種孤寂、凄清的氣氛,表達了詞人哀愁、凄苦、悲憤的內心世界。又如柳永的《雨霖鈴》,詞中出現(xiàn)了“楊柳、殘月、曉風”等意象,便可知作者要表達的是傷別情懷,感情基調是憂郁的;再如王維的《山居秋暝》,詩中出現(xiàn)了“山、雨、明月、清泉、石、蓮”等意象,描繪了一幅寧靜的山水圖,寄情山水,表達了詩人的高潔情懷及對美好山林生活的向往。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的積累,學生便能在進行詩歌鑒賞時正確把握詩中意象,實現(xiàn)對詩歌內容及情感的解讀,不斷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總之,詩歌鑒賞對培養(yǎng)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及科學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能把握詩題解讀要領和詩歌鑒賞技巧,不斷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高中語文論文:新編高中語文教材答問十題

    一、這次高中語文教材改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啟動的?為什么要新編高中語文教材?語文教材編寫和修訂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答:準確地說,這次教材改革,不是對現(xiàn)行教材的修訂,而是新編,是完全不同的一套教材。因為盡管新教材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傳統(tǒng)篇目,但從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教學目標到編排體系等,都與現(xiàn)行教材完全不同,也就是說,這些課文在教材中的作用發(fā)生了變化。這次教材改革,如果從調研算起。可以說從1993年就開始了。1995年與原國家教委制訂新大綱同步,我們就開始在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新教材的編寫方案,并組織編寫。新教材從1997年秋季開始,在江西、山西、天津兩省一市進行試驗,第一輪試驗將于今年上半年結束。編寫新教材,主要是因為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已經顯得陳舊了,不適應時代的需要了,需要更新?lián)Q代。具體說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fā)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而由于歷史的原因,現(xiàn)行教材不可避免地還留有那個時代特有的某些痕跡。比如,片面強調選文的政治性等等。二是過去片面強調課文的思想教育功能,對文章本身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注意不夠,這樣就導致個別選文缺乏美感,或藝術價值不高,難以吸引今天的高中生;三是20年來,我國的語文教育學、語言學、文學等領域,涌現(xiàn)出一大批已有定評的研究成果,理應吸收進高中語文教材。語文教學本身的研究成果,也需要教材來體現(xiàn)。我們很清楚,現(xiàn)行教材越來越引起人們的不滿,特別是對其中明顯帶有“左”的痕跡的內容。應該說,作為教材的編寫者,我們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樣的,要求更新教材的愿望甚至更為迫切。

    教材編寫和修訂的一般程序是:首先,教育部組織有關專家制定或修訂課程計劃,再根據(jù)課程計劃制定或修訂各科的教學大綱。其次,教材編寫部門根據(jù)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擬訂出全套教材的編寫 或修訂方案。方案初定后,還要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包括高校、科研單位的有關專家、第一線的教師和各級教研部門的意見。在綜合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確定編寫方案。再次是選文,有的選文要反復多次才能最后確定。這些工作完成后,才開始具體的編寫工作。編寫時,一般每一冊教材要有幾位甚至十幾位編者參加,每位編者只編寫其中的一部分。寫出初稿后,要開統(tǒng)稿會,編寫組討論,互相提出修改意見,有時還吸收有關專家參加討論,集思廣益。編者綜合大家的意見,對自己編寫的部分進行修改,修改定稿后,進入審稿階段。我們實行的是三審制,責任編輯初審,編輯室主任復審,主管社領導三審。當然,復審、三審也可以委托其他同志代審。另外,在審稿階段,除社內三審制外,我們還有特約審稿制度,就是約請有關語言學、文學和語文教育學的專家審稿。教材正式出版后,還有社內社外兩種審讀制度,即社內審讀室的同志和社外有關的專家分別審讀,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一般文字差錯,在第二年重印時挖改;大的改動要等修訂時再改。

    二、新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答:新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工具性”與“人文性”并重

    由于受多方面的影響,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純技術性、操作性的訓練仍很盛行,忽視了語文課在陶冶情操、激發(fā)靈感方面的作用,失去了語文課獨特的魅力。新教材有意淡化技術操作層面的訓練,改變了某些純工具性的做法。 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從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確定的目的任務,到課文的選取、內容的編排,都注重教會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這個交際工具。同時,還要發(fā)揮語文課在育人上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 對文學語言敏銳的感知力,激發(fā)對未知領域積極探索的精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質,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注重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

    我們認為。語文教育固然有思想教育的功能,但還是不同于政治課或思想品德課,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語文能力為基本任務。因此,新教材的選文,注意選取文化內涵比較豐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學作品,如把錢鐘書、朱自清、朱光潛、王力、 呂叔湘、梁思成、楊振寧、宗白華、汪曾棋等著名作家學者的文章選進了教材。在具體的編寫上,強調對語言文學素養(yǎng)的積累、感悟和熏陶。

    (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終身教育、繼續(xù)教育已逐漸成為國際公認的教育理念。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公民,不會自學,就不可能具有自我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的潛力?;谶@一認識,新教材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著眼點不是教師的“教”,而是學生的“學”,教材包括課內用的教科書和課外用的《語文讀本》,課文分為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課文配有能力培養(yǎng)目標、提示、注釋和練習,有的還有評點、批語等資料,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掌握學習方法,養(yǎng)成自學習慣,為日 后的繼續(xù)自學和自我發(fā)展打下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

    (四)注意發(fā)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教學用書的編寫上?,F(xiàn)行教材的教學參考書,比較注重對課文的分析與解說,而不大注重提供研讀的思路和備課資料。本來是供教師備課時參考用的,由于受應試的影響.實際上卻成了對這些課文分析的“惟一”或”標準”答案。特別是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本來就可以見仁見智,不能定于一尊,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教學參考書提供了“標準”,不免失之偏頗。與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則吸取了過去教學參考書編寫中的經驗教訓,以教學大綱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據(jù),重在說明教材的編寫意圖。在課文的點評和鑒賞指導中,注意吸收語文教學和語言學、文學研究中已有定評的新成果。從當前大多數(shù)高中語文教師的實際出發(fā),既注意幫助教師解決備課中的實際困難,又注意給教師留有余地,盡量不提供結論性的東西,以利于發(fā)揮教師鉆研教材的積極性和教學實際中的創(chuàng)造性。

    三、新大綱有什么變化?新大綱與新教材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答: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是教育部組織制定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是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理念在教材編寫、教師培訓、教學指導、教學評估等方面的綜合反映。 所以,教 材要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寫。我們叫“以綱為綱”。新大綱是1996年正式頒布實施的,1999年又作了修訂,2000年將正式頒布實施。與過去的大綱相比,新大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一是語文教育理念的變化;二是強調了文學教育的作用;三是對古詩文有了更高的要求;四是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五是對寫作和口語交際有了新的要求。這些在新教材中都有充分的體現(xiàn)。

    四、現(xiàn)行教材是怎么統(tǒng)排的?共有多少文章?必修篇目是多少?選修篇目是多少?新教材共有多少文章?《語文讀本》有多少篇文章? 新教材的編排方式是怎樣的?

    答:現(xiàn)行教材基本上是以文體為中心編排的,每冊課文數(shù)量不等,大致每冊20多篇,全套教材130篇左右。那時還沒有選修課教材,也沒有單獨的課外讀本,只有一個《補充教材》,是根據(jù)原國家教委《中小學語文學科思想政治 教育綱要》(試用)編寫的?!堆a充教材》每學年一冊,每冊10多篇文章。共40來篇。新教材一般每冊24篇課文,全套教材共140來篇文章。《語文讀本》每冊約70篇文章,全套讀本共選有400多篇文章。

    新教材的編排方式,主要有三點。一是建立了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三條線索并行的教材編寫體系。二是閱讀部分不再以文體為中心編排,而是結合能力培養(yǎng)目標和課文本身的實際組織單元。比如,現(xiàn)代文的閱讀能力,就以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篩選信息,把握文意,質疑解難等能力培養(yǎng)目標為線索進行編排。文學鑒賞能力,則以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為線索組織單元。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則主要考慮語言的難易程度,結合時代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三是編寫了與教科書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供學生在課外閱讀。

    五、現(xiàn)行教材中文學作品的比例是多少?新教材中文學作品占多大的比例?為什么要增加文學作品的比例?實驗課本共有多少篇文章?為什么文言文要占這么大的比例?

    答:這恐怕要從我國語文教育走過的彎路談起。50年來,中學語文中的文學教育歷經坎坷。50年代學習蘇聯(lián)的經驗,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文學教育曾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60年代提出“不要把語文課上成文學課”,中學文學教育逐漸成為禁區(qū)。直到80年代,文學教育才又被重新提起。新教材所依據(jù)的大綱,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教材也相應加大了文學教育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占60%以上。我社1984年開始編寫的另一套高中語文實驗課本,分《文言讀本》《文學讀本》《文化讀本》,也選了大量的文學作品。課文的總量比兩省一市試驗本還要多,要求也高些,當時是給重點高中編寫的。這套教材已經實驗過三輪,效果也很好,目前正在修訂送審。

    至于在中學要不要學文言文,過去也有過多次反復。有一種觀點認為,文言文選多了,會削弱教材的時代性。我們認為,作為21世紀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感情,就要盡可能多讀古代文學作品。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和現(xiàn)代化,決不能拋開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能夠流傳到今天的古代文學作品,都是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經過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哺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讀常新,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高中生多讀古代作品,既可以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養(yǎng)文學鑒賞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學作品約占41%。盡管如此,我們對文言文的要求,還只是誦讀、理解、背誦和重點掌握一些文言詞、句式。我國臺灣省的中學語文,不僅要求學生會讀文言文.還要能用文言文寫作,要求顯然比我們高。

    六、現(xiàn)行教材中哪些文章被刪去了?改動的幅度有多大?象《雨中登泰山》《長江三日》 這樣的名篇為什么要去掉? 60年代新聞報道的名篇《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為了的囑托》為什么要去掉?領袖人物的文章是如何處理的?現(xiàn)在比例是多少?以前占有多大的比例?在刪去這些文章的過程中,有過什么樣的爭論?

    答:先說改動的幅度。與現(xiàn)行教材相比,新課文與老課文的比例,大約各占50%。為什么新教材要保留50%的傳統(tǒng)課文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有些傳統(tǒng)課文完全符合新教材的指導思想和教學要求,又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教學效果不錯,我們沒有理由去掉;二是考慮教師教學的實際。如果新課文太多,將給教師備課帶來很大的困難,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甚至有可能引發(fā)教學上的混亂。

    至于選文,主要是看文章本身是不是符合選文標準。我們選文的標準主要有三條,一是思想內容健康,二是語言文字規(guī)范,三是適合教學。這三條缺一不可,是充分且必要條件。新教材的選文,應該說力圖堅持這三條標準。但不能反過來說,凡沒有選進教材的文章,都不符合這三條標準。事實上,符合這三條標準的文章很多,而教材的容量有限,不可能都編進教材。教材選文不是評文學獎,總要考慮教學實際的需要,不可能把所有的好文章都選進教材。當然,也可能由于我們見聞不廣,難免遺珠。我們熱誠歡迎社會各界給我們推薦優(yōu)秀作品。曾經選進教材而這次沒有選的課文,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明顯帶有過去那個時代特有的烙印的文章,今天看來稍顯陳舊,如《為了 六十一個階級弟兄》《土地》,還有初中教材曾經選過的《海市》等。二是有的課文中的部分內容與現(xiàn)行政策法規(guī)相抵觸,如《獵戶》,不符合珍稀動物保護法。三是新教材有新的指導思想和新的教學要求,因此像《雨中登泰山》等這次沒有選進去。這并不是文章本身有什么問題,而是不符合新教材的指導思想。領袖人物的文章也是這樣。領袖人物的文章無疑都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這次沒有選進去,并不涉及文章本身的內容。至于把60年代新聞報道的名篇換掉,主要是考慮有些陳舊,社會上有些意見,再說這兩篇報道也不如夏衍的《包身工》那樣感人,這次就只保留了《包身工》,并不是我們對新聞界有什么看法。再說這次沒選上的,不見得將來永遠不選了。反之,這次選上的,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如果不適合教學,將來也有可能被換掉。

    七、魯迅作品在現(xiàn)行教材中的比例有多大? 在新教材中的比例有多大?哪些文章被換掉了? 增加了哪些文章?這樣做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有過哪些爭論?

    答:可以說,對于魯迅作品,我們在選文的時候壓根兒就沒有過什么爭論,大家的意見比較一致。我們選文的時候,只是考慮文章本身是不是符合選文標準,是不是符合教學要求,并沒有考慮魯迅的文章一定要選多少。只是編好以后,回頭一看才發(fā)現(xiàn),原來魯迅的作品還有七八篇。這次換掉的有《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文學和出汗》等,新選了《燈下漫筆》等, 《阿Q正傳》以前是節(jié)選,現(xiàn)在用了全文。

    八、新教材增加了哪些方面的文章?為什么?增加科技文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答:新教材增加了一批富于時代氣息、體現(xiàn)時代特點的文章或文學作品作為課文,改變了語文教材面目陳舊、索然寡味的狀況,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現(xiàn)當代的文章,錢鐘書的 《讀》《談中國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艾青的《魚化石》、王力的《辣椒》、 余光中的《鄉(xiāng)愁》、牛漢的《華南虎》、朱光潛的《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yǎng)》、老舍的《斷魂槍》、 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宗白華的《中國藝術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余秋雨的《道士塔》等等。

    外國文章或文學作品,也突破了過去選文只注重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局限,注意多方位地介紹外國文學中具有一定影響的作品。比如,卡夫卡的《變形記》、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萊蒙托夫的《祖國》、華茲華斯的《孤獨的收割人》、海倫 · 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阿瑟· 密勒的《推銷員之死》,還有房龍的《〈寬容〉序言》、馬丁·路德·金的《在林肯紀念堂前的演講》等等。

    古代作品這次編選時,也比較注重作品本身所包含的 感情因素、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比 如,詩歌迷了《氓》《無衣》《靜女》《白馬篇》 《將進酒》《兵車行》等,古文選了《祭十二郎 文》《赤壁賦》《虎丘記》,小說選了《杜十娘怒 沉百寶箱》《寶玉挨打》《抄檢大觀園》《香菱學詩》等。另外,大綱最近又作了修訂,其中規(guī)定了要求背誦的古詩文篇目,如《逍遙游》《報任安書》《陳情表》《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騰王閣序》和一些古代詩詞等。其中有些詩文過去我們編入了課外用的《語文讀本》,沒有編進教科書,這次修訂時將編/!/進來。

    現(xiàn)在,我們已經進入信息時代,科技發(fā)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新教材增加了科技文,也有一個導向作用??萍嘉倪x了楊振寧的《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來》、王磊的《走向21世紀的機器人》等,還有愛因斯坦和梁思成的文章。現(xiàn)在看還不夠,修訂時可能還會增加。

    九、新教材的編定過程是怎樣的?都有哪些人參加了編寫?請了哪些人做顧問?新教材在試用期間有什么反映?

    答:剛才在談教材編寫的程序時說過,編寫過程中,我們廣泛征求過各方面的意見。其中包括語言學界、文學界、語文教育界的專家的意見。當然,這些專家,因為他們本身的工作都很忙,參與的程度各有不同,語言學界有劉堅、王寧、徐樞、柳士鎮(zhèn)、齊沖天等,文學界有袁行霈、馮其庸、錢理群、林非、謝冕、王繼志、董衡巽、葉廷芳等,語文教育界有劉國正、馮鐘蕓、于漪、章熊、顧黃初、錢夢龍、張鴻苓、歐陽代娜、張傳宗、朱燚等。編寫人員除我們編輯室的同志外,還有一些第一線的中學特級、高級教師。至于征求過意見的教師和教研員,更是不計其數(shù)了。

    新教材在兩省一市試驗以來,受到專家、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普遍歡迎。認為新教材緊扣新大綱,貫徹了素質教育的精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是建國以來編寫得最成功的一套高中語文教材。當然,并不是說這套教材就很好了,恰恰相反,這套教材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有待改進的地方。目前我們正在根據(jù)新修訂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精神,對新教材進行修訂,以便精益求精,進一步完善提高。

    十、現(xiàn)行教材什么時候停止使用?新教材的發(fā)行是什么樣的原則?“多綱多本”如何實現(xiàn)? 教材多樣化的方針體現(xiàn)了一種什么樣的趨勢? 未來教材的改編有什么樣的規(guī)劃?

    答:根據(jù)教育部的統(tǒng)一部署,新教材從2000年秋季開始在全國推廣使用。具體步驟是逐冊替換,也就是說,2000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新生使用新教材,二年級、三年級仍使用現(xiàn)行教材。明年春季用新教材的第二冊,這樣依次類推,直到2002年全套教材替換完畢。

    我國教材建設上的“一綱多本”早已經成為現(xiàn)實。目前經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正式審查通過的初中語文教材已有13套,正在實驗的也有若干套?!岸嗑V多本”也已實現(xiàn),只是目前還僅限于上海和浙江。上海、浙江,尤其是上海,作為教育改革試點地區(qū),經教育部同意,從制訂課程計劃、編制大綱、編寫教材到高考命題,都是單獨搞的。

    有一種觀點,好像一說“一綱多本”就對人教社有什么不利,我個人不這么看。這與新教材的發(fā)行也有關系。我認為,教材市場引入競爭機制,總是一件好事,至少利大于弊。站在人教社的角度,如果從長遠看教材建設事業(yè),也應該是這樣。因為有竟爭才會有壓力,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有動力才會有活力。依我看,現(xiàn)在教材品種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全國這么大, 高中語文教材才有那么幾套,不利于提高編寫質量。當然,教材品種多了,形成了競爭,還有個怎樣引導的問題。真正的競爭應該是在編寫質量、價格、售后服務等方面的竟爭,這才是公平競爭,不能像有些地方靠地方保護主義,靠人情關系和回扣搞競爭,那是一種無序競爭。 一旦公平競爭的機制真正建立起來,我對人教社的中學語文教材充滿信心。

    至于未來教材的改編,現(xiàn)在還談不到有什么規(guī)劃。但有一點是明確的,編寫教材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變就變。教師也不希望教材老是變來變去。如果變化太多太快,將給實際教學帶來不利的影響。教材總要保持一定的穩(wěn)定性。

    高中語文論文:談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美育的路徑創(chuàng)新

    美育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育,教授的并非是加減乘除這種可以明確說明的理論知識,而是一種不可言喻只能意會的感性陶冶。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素質教育對當代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美育教育便是其中之一。語文教材當中很多課文都是經典文學的節(jié)選,課文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欣賞價值和美育價值。然而現(xiàn)在很多老師沒有正確的認識到美育教育的真正內涵,只是認為所謂美育教育就是讓學生們認真的閱讀課文,沒有認識到高中生受到人生經歷以及理解能力的限制,還無法真正地體會到課文當中的內容,老師只有用自己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了解這個文章才能使學生真正的受到美的教育。另外,還有老師認為只需要讓學生學習課本里的知識就足夠,但實際上并非如此,課文中的美只是一部分,受到課文容量的限制,編者只能節(jié)選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從各種類型的文章當中挑選出合適的內容納入到教材當中,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并未被納入其中,所以老師應當鼓勵學生打開視野,增加閱讀量,從而從更多文學作品中吸取更多的美。

    一、古典詩詞——高中語文美育極具潛質的切入點

    (一)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的教學要求實施美育

    隨著我國課改的不斷推進,現(xiàn)行的高中語文課標當中對古典詩詞有著明確的課程目標,即通過對古典詩詞的學習,陶冶學生們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使他們養(yǎng)成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而且自從我國語文課本將古典詩詞納入教學范圍之后,其在教材中的比重也在不斷增加,且在高考中古詩詞鑒賞的考試范圍和考試難度也在不斷加大。要想能夠在考試當中在這一部分拿到相對的高分,學生必須對古詩詞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所以高中語文教學當中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

    (二)古典詩詞中的美是美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國的古典詩詞作品十分豐富,且成就非常高,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論是春秋時期的《詩經》、漢代的樂府還是唐詩宋詞,都對前代詩詞具有一定的傳承,并在前代文章精華的基礎上又有一定的發(fā)展,經過千百年的反復錘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中國古典詩歌藝術。在我國的古典詩歌當中,既能看到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也能看到作者對夢想的追求,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對民族的興衰感慨成為無數(shù)詩歌當中的主題,另外詩歌所具有的深遠意境和整齊的韻律也帶給了讀者別樣的感受,這些都為美育教學提供了必要的素材,成為語文美育教學中繞不開的一部分。

    二、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美育的實施策略

    (一)教師主導性的發(fā)揮

    受到學生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很多學生還無法真正地理解古典詩歌當中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這時老師的引導便顯得格外重要。例如在講解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的時候,就要向學生們說明這幾首詩的背景,以及杜甫的生平,當仕途不順的杜甫來到三峽一帶,看到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在此留下的古跡,想起他們的事跡,不由得贊頌了他們的學問和品行,并通過他們的壯志未酬聯(lián)想到自身的顛沛流離,抒發(fā)了杜甫生不逢時的感慨和悲哀。當學生們了解到這些背景之后,便可以更身臨其境的去感受這些古詩詞的魅力,從而加深他們對詩詞美的感悟,以及作者所描述的人生感悟對自身的影響,從而形成真正的美的教育。

    (二)用現(xiàn)代技術豐富古典詩詞美育教學

    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老師在傳承以往語文教學當中精華的基礎上,可以適當?shù)匾M現(xiàn)代教學技術來豐富古典詩詞教學。在古典詩詞的學習和感受中,朗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很多老師無法很好地表現(xiàn)出詩詞的精髓,這時便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從網(wǎng)絡上搜索到專業(yè)朗讀人員所誦讀的詩詞,從而播放給學生們聽,尤其是帶有配樂的誦讀音頻,可以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們的感情,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出優(yōu)美的意境,幫助學生領悟詩詞的主題,把握詩詞美的精髓。

    (三)用生動的教學活動豐富古典詩詞美育教學

    教學形式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所以當有教學需要的時候,老師們可以用豐富多變的教學活動來加強美育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對美的理解。例如,經過長期的流傳,很多詩詞被配上了美妙的音樂,從而使詩詞成為了歌曲,較為成熟的有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李煜的《虞美人》等。音樂是一種生動的語言,也是美的事物的一種,所以將這些詩詞配上配樂,更有助于幫助學生對作品中美的理解。另外,對于詩詞當中的一些敘事詩,學生們可以將其排成小話劇進行表演,學生們在排練過程中可以反復揣摩詩中的故事,加深他們對詩詞中美的理解。

    三、結語

    通過高中古典詩詞來進行美育研究是當前語文教學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老師要重視詩詞更要重視其中的美育教學,在日常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自身對詩詞的理解來引導學生,還可以通過各種先進設備輔助教學,另外也可以將各種活動加入日常教學當中,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詞,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美。

    高中語文論文:現(xiàn)代文應從高中語文教材中刪去

    本文中,我將提出一個多年來如骨鯁在喉,而今不得不吐的建議。這個建議(如題),也許會讓語文教育界以至整個教育界大感意外。

    讀者諸君聽我細細道來。

    我們的語文教學,從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學,一以貫之,從不間斷。語文教學從來就是學校教學主科中的主科,作為母語,又是“文以載道”的工具,當然無可厚非。不但在學校要學,而且要終生學習不輟。然而,作為學校教學的主科,我們是不是在教學內容上洗削更新,作大刀闊斧的調整——減掉些什么,增加些什么?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這沒有錯。我們的現(xiàn)代文教學也遵循著這一條古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左提右挈,東拉西扯,貪多務得,細大不捐。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到字詞分析、結構提綱;從寫作特色、主題思想,到歸納小結、練習題解。老師的講解洋洋灑灑,面面俱到,可謂細微之致。然而,細則細矣,學生恐怕并不領情。為什么?道理很簡單,——你不講,同學們都看得懂。

    實際上,每篇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已把課文的精髓告訴了學生;而課文下面的“注解”,又解決了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疑難。細讀全篇,包括“閱讀提示”、“注解”,學生就基本上掌握了這篇文章,還要你講什么呢?要象老師講的那樣全面詳盡地把握課文,除非是做學問,寫讀后感。否則,基本掌握就不錯了。天下文章那么多,你不可能,也沒必要篇篇都全面詳盡地掌握。

    那么,什么情況下需要老師細講呢?對小學生,你必須細講。小學生分析能力差,需要老師指示學習的門徑。對初中生,你就應該少講,甚至不講。對高中生,你就不必講。高中生經過從小學到初中九年的磨礪,對現(xiàn)代文的學習模式已是知根知底,深諳其道。從字詞解釋到主題思想,還不是老一套?

    說實話,語文老師講課,離不開《語文教學參考書》。即使是老教師,也不敢離開“教參”亂講一通。“語文教參”既是教師的拐杖,又是教師的指揮棒。假如我們把“教參”的內容充實到語文教材中去,把“教參”這根拐杖兼指揮棒交給學生,現(xiàn)代文的教學還用得著老師喋喋不休嗎?

    有一件往事我至今仍記憶猶新。

    那是12年前的一天,我的一個叫劉蘭的親戚到我家來串門,她給我講了一件有趣的事。劉蘭原是某單位的辦事員,因為聰明能干,加上勤奮好學,很得領導賞識。機會湊巧,單位有一個上中專的名額,領導就選中了她(她是初中畢業(yè)生)。劉蘭在中專讀書很是勤奮。一次上語文課,語文老師天南海北,引經據(jù)典,講得眉飛色舞,天花亂墜。同學們個個屏息靜氣,全神貫注聽講。對老師的講解,同學們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下課鈴響,語文老師匆匆離開教室。劉蘭在擦黑板時,發(fā)現(xiàn)講臺上有一本書。一看,原來是一本《語文教學參考書》,她便很好奇地翻閱。讀著讀著,她驚呆了。剛才老師所講,居然和“教參”上寫的一模一樣。原來如此!語文老師剛才的“精彩表現(xiàn)”,原來是在給同學們背書!她一下子有了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她有點悻悻然了……她把“教參”放進講臺抽屜里,而沒有去還給老師,因為她不愿意造成面對老師時的尷尬局面。

    講完這個故事后,她很鄭重地對我說:“我也能當語文老師?!蔽艺f:“未必。你連近、現(xiàn)代分期也搞不清,你連唐宋八大家也說不出,你連借喻、借代都分不清,你連翹舌音、后鼻音都讀不準,你怎么當語文老師?”我給她澆了一大盆冷水。她雖啞然,但仍心有不甘地說:“我去買一本《語文教參》,就可不去聽課了。”

    語文課上,老師講得很辛苦,究竟效果怎樣呢?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被你這個“庖丁”(你是“良庖”“族庖”姑且不論)分解得四分五裂,支離破碎。你講得很累,同學們聽得也累。其實,從語文的人文性功能來看,原汁原味的文章是最好的。一篇文章就好比是一個饃,你把它嚼得稀爛后喂人,除了嬰兒,恐怕誰都會倒胃口。正因為這樣,許多高中生說:“上到語文課講現(xiàn)代文,聽到老師煩瑣累贅的嘮叨,就感到煩!煩!煩!”

    多講少讀的結果,就是學生普遍的營養(yǎng)不良。前幾年一則報聞:南方某大學搞了一次大學生文學修養(yǎng)方面的問卷調查,結果令人吃驚:許多大學生竟然回答不出一些極平常的文學常識問題,說不出莎士比亞的作品,說不清四大名著的作者。這,難道不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敗筆嗎?

    可以十分肯定的地說,現(xiàn)在的中學生讀書少,既沒有讀過四大名著,也沒有讀過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更沒有讀過巴爾扎克、莎士比亞、托爾斯泰、海明威、雨果……要說讀過,最多在語文教材中片鱗半爪、蜻蜓點水地接觸過一些短篇或節(jié)選,離多姿多彩、包羅萬象的文學殿堂的距離何止十萬八千里。

    是學生們不想讀嗎?非也。不是不想,而是沒時間讀。試想,一篇短短的《故都的秋》都要占用學生兩三個課時甚至更多時間——課后又是書面作業(yè),又是熟讀背誦。加上其他科目,占盡了學生的課余時間,學生還有余暇去暢游書籍的海洋嗎?即使有些空閑,看“閑書”會被那些正統(tǒng)的老師指責為不務“正業(yè)”。魯迅先生“大可以看看各樣的書,即使和本業(yè)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覽”的主張,許多老師不知道,或者假裝不知道。因為這直接關系到自己的“教學質量”。

    扯遠了些,收回來,言歸正傳。

    一篇現(xiàn)代文,化三個課時講完。說到底,三個課時只學了一篇文章。這三個課時就在一篇文章的土地上耕耘,無論怎么精耕細作,也不會有多大的收獲。若讓同學們用這三個課時看多篇相類似的文章,收獲恐怕要比只讀一篇文章大得多。

    譬如,學魯迅的《阿Q正傳》節(jié)選第七、八章,何不讓學生再看《阿Q正傳》全篇、再看看《狂人日記》、《孔乙己》等等;譬如,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何不讓學生再看看《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溫州的蹤跡》等等;學郭沫若的《爐中煤》,何不讓學生再看看《女神》、《鳳凰涅盤》、《匪徒頌》、等等;學

    巴爾扎克的《守財奴》,何不讓學生再看看《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新一輪課改把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大量積累擺上了重要位置。這個大方向應該是不錯的。 毋庸諱言,本文的基本宗旨是提倡語文教學應少講多讀。多少有識之士也持同樣的觀點。許多報刊雜志上連篇累牘地刊載文章,批評老師“講風盛行”而學生“讀風不起”的現(xiàn)象,并提出種種建議,如:“讀要貫穿語文教育的全過程”;“要重視領讀,加強范讀”;“要以情導讀”;“讀要體現(xiàn)目的、層次和過程”;“要既讓學生‘讀出’(讀出意、讀出形、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又讓學生‘讀入’(將文本語言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語言)”等等等等。這些建議有不少是真知灼見,是經驗之談。然而,讓學生讀來讀去,讀入讀出的對象,僅僅是一篇短短的課文,那個讀的效果恐怕不妙。請問,誰愿意一遍兩遍、三遍五遍、十遍八遍地誦讀同一篇文章?對現(xiàn)代文,讓學生讀一遍可以,讀兩遍尚有熱情,讀三遍就很勉強,讀第四遍就反感了。一味地讀、讀、讀,老師和學生都會感到膩味,進而生出逆反心理來。

    綜上所述,高中現(xiàn)代文多講不是,多讀也難,何不把它從高中教材中刪去,高中語文只教古文。另外,編一本拓展性的“課外閱讀教材”(量相對大些,再大些);并加大學校圖書室建設的投入;有條件的再開辟班級書架??傊?,盡可能讓學生隨時可以得到自己所喜愛的書籍,在書山學海中恣意馳騁。

    假如真如古人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話,還怕學生們的文學素養(yǎng)不能提高,還愁學生不能從容地面對高考試卷?

    高中語文教材在刪掉現(xiàn)代文后,再適當增加些古文。中華民族古代文學中流傳千古的華美篇章實在太多了,而我們現(xiàn)在的中學生學習古文的量實在太少了。我們刪現(xiàn)代文,增古文的舉措,就能彌補這個缺失。這里再補充一句:教古文,“講”也要適度。對此,古人也有精辟的見解。清·顏元在《顏李遺書·總論諸儒講學》一文中有言:“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說的就是教學要注重精講多練。練習什么?練習寫作。

    魯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他們之所以能成為一代文學巨擘,還不是從誦讀“子曰詩云”開始,經受中國古代文學雨露的滋潤,在打下了極其深厚扎實的文言功底的基礎上,千錘百煉,厚積薄發(fā)的結果么?由此可見,學好古文,加上勤于練筆,就能寫好現(xiàn)代文。

    再從高考的角度講,歷年來,高考語文試卷中對文言文的閱讀分析占一定的比例,而這些文言文無一例外地選自語文教材之外。假如我們古文閱讀量少,古文底子薄,面對這一些陌生的考題就很難應付。

    目前,高中語文教材的現(xiàn)狀就是這樣——古文少,現(xiàn)代文多。如果刪掉現(xiàn)代文,然后大大增加古文的數(shù)量,從而擴展學生們古文的學習面。通過努力,學生們的古文底子就會變得厚實,相應也就增加了高考語文取勝的砝碼。

    當然,學古文并不純粹是為了高考,這僅僅是一個話題。一個人文學修養(yǎng)如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的古文修養(yǎng)。作為永遠的炎黃子孫,繼承和發(fā)揚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是我們的本分。所以,我們要學好古文,寫好現(xiàn)代文。

    本文所提“把現(xiàn)代文從高中語文教材中刪去,高中語文只教古文”的觀點,只是一己之見。也許有失偏頗,也許甚至是一種偏激。自以為有理,不知是否真有理。

    真誠地希望能得到同行們的批評。

    作 者:李克東通訊地址:江蘇省啟東職業(yè)教育中心校(啟東市啟秀北路536號)郵政編碼:226200 電話:0513-3313786

    高中語文論文: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論述

    1.自主閱讀應遵循的原則

    第一,個人感悟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應是閱讀行為的主體,無論課堂還是課下都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自讀自悟的時間和空間。第二,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相結合。閱讀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帶著思考閱讀,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挖掘其內涵和外延。第三,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為核心。語文能力的核心是閱讀能力,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動應當重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第四,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內自主閱讀是基礎,課外自主閱讀是補充、是延伸。第五,在閱讀教學中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關注學生的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的個人見解。

    2.新課程標準下的自主閱讀實踐探索

    2.1努力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因此,要高中生在閱讀中收獲知識,必須要培養(yǎng)他們對閱讀的興趣。首先,通過課內講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高中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發(fā)展水平較高,思考問題已具備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抽象思維占優(yōu)勢,并向理論型抽象思維發(fā)展,辯證思維基本形成。因此在閱讀課教學時,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的特點、教材特點,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并滿足學生的需求。其次,通過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更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開始,就是使學生養(yǎng)成見到讀物能主動讀的習慣;此外還要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欣賞能力。既有閱讀習慣又具欣賞水平,再加上讀物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學生的閱讀興趣就容易產生。

    2.2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

    首先,要認真選擇閱讀材料。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前提下,筆者根據(jù)高中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fā)展水平,有層次地推薦適合的閱讀內容,力求循序漸進。其次,科學規(guī)劃閱讀任務。給學生制定短期和長期的閱讀目標,學生在完成這些目標后,讓學生就自己的閱讀歷程,進行自我評價和反省,發(fā)現(xiàn)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優(yōu)勢與不足,在教師的指導下對閱讀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提出改進意見。再次,注重日積月累。閱讀是書本知識的獲得過程,把讀物真正變?yōu)樽约旱臇|西,必須注重積累。最后,精心指導閱讀方法。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會閱讀、會學習,使他們受益終生。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掌握粗精結合的閱讀方法,學會鑒賞性閱讀和批判性閱讀。

    2.3構建學生自主閱讀的課堂教學模式

    第一,確定學習目標,給予閱讀導向。在學生充分預讀的基礎上,師生共同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應事先制定并下發(fā)自主閱讀的提綱,對學習步驟和方法進行提示,自主閱讀練習題。第二,激發(fā)興趣,引發(fā)閱讀期待。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重點在閱讀導語設計上,導語設計要“激情”、“激趣”、“設懸”、“巧妙”。第三,提出問題,引發(fā)質疑。在自主閱讀教學中教學要根據(jù)內容巧妙的設計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第四,收集資料、整合內容。收集與文章相關的資料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以達到自主讀書的目的。

    3.結語

    高中語文教師在新課程的標準下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教學素養(yǎng),不斷探索提高自主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方法,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中語文論文:談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意見

    一是語文學科理論研究不夠,不同主張之間互相交換意見不夠。

    二是對過去語文教學改革工作科學總結不夠,特別是對歷次新編語文課本試驗和修改不夠。

    三是教學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創(chuàng)新不夠。

    四是語文水平測試的問題較多,特別是命題工作科學性不夠。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生活的逐漸現(xiàn)代化,語文教學作為中學的一門基礎學科,越來越顯得不能很好適應即將成為新世紀人才的學生在語文素質,特別是語文能力方面的實際需要。因此近一兩年內,各地語文教師、語文教研工作者以及關心語文教學的學者、專家都紛紛對當前語文教學提出批評,強烈要求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fā)進行改革,乃至匯合成一個響亮的呼聲:“語文教學非改不可!”

    當前語文教學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呢?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不夠”。

    一是語文學科理論研究不夠,不同主張之間互相交換意見不夠。

    從制訂語文教學大綱到編寫語文教材和進行語文教學,都需要以正確的學科理論為指導。就語文學科的性質來說,1963年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明確提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在語文教學大綱里確認語文具有工具性的學科理論。經過30多年教學實踐迄今工具性仍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但工具性應怎樣體現(xiàn)在語文教學任務中、怎樣體現(xiàn)在語文教材和實際教學中,以及怎樣體現(xiàn)在語文水平測試中,都還是處在不斷探索的過程。先后頒發(fā)的語文教學大綱對教學任務有不同提法,多次改編和修訂的語文教材內容有不同安排,每位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有不同掌握,乃至大大小小語文能力測試也各有側重點,這說明怎樣從工具性出發(fā)帶動整個語文教學的理論認識還不夠明確。1996年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編訂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供試驗用)》對語文的性質重新作了說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兩個“最重要的”講的都是工具性,語文作為學習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包含在“交際工具”里;而交際工具的內涵擴展為“文化載體”,這表明也是傳播文化的工具。但語文學科又應怎樣體現(xiàn)文化載體的作用,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仍然不夠明確。此外,也有人認為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應當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但究竟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更能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本質更可作為帶動整個語文教學的基本理論。這還需要作進一步研究。語文學科在理論認識上存在著不少問題,對于這些問題語文教學界各家主張不盡相同,但長時間以來很少開展泛討論研究。因此,應當提倡互相交換意見,包括對現(xiàn)行各套語文教材和各種教學方法的比較和評議,以逐漸求得共識。

    二是對過去語文教學改革工作科學總結不夠,特別是對歷次新編語文課本試驗和修改不夠。

    建國以來,語文教學在不斷的探索和改革中,已經積累了50年的經驗。深感遺憾的是,這些經驗卻缺少應有的科學總結。前20年,主要有兩次大的改革。一次是1956年強調語文學科的文學性,實行文學與漢語分科教學,制訂了文學教學大綱和漢語教學大綱,在中學階段創(chuàng)立了文學教學體系和漢語教學體系,分編為文學課本和漢語課本。但試行不到兩年,只編出大部分課本,分科教學就被取消。另一次是 1963年突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偏重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制訂了新的語文教學大綱,建立了新的語文教學體系,編寫了新的語文課本。但試用也不到兩年,課本只編出小部分,編輯方針又被改變。兩次改革都未取得完整的經驗,也未作出一定的科學總結。中國“十年”期間,整個教育工作遭受破壞,語文教學也處于混亂狀態(tài)。后20年,從“撥亂反正”開始,語文教學在恢復一些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解放思想,做了進一步的改革試驗,直至提出“統(tǒng)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實現(xiàn)多樣化”的方針。在這段時間內,新制訂的語文教學大綱又經過多次修訂,全國通用語文教材也隨著幾經改編,各地涌現(xiàn)的語文實驗教材也邊試用邊修改。但仍然很少見到一些有比較科學的總結性經驗公開發(fā)表或者展開討論。總起來說,建國以來語文教學改革工作中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學總結。不對過去的改革工作進行正反兩方面的總結,就難以對改革中的一些基本問題提高認識,也就不能為進一步的研究工作和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的歷史經驗。

    再就歷次新編語文課本的試驗和修改情況來說,還存在著不夠規(guī)范的問題。例如試驗新編課本,往往不明確試驗要求,不訂立切實可行的試驗計劃,不安排對比試驗,不研究試驗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不做試驗記錄和各類統(tǒng)計,不隨時征求對試驗課本的修改意見,以及不認真做好階段評估和試驗總結。這樣就把課本試驗工作等同于一般教學工作,缺少試驗的科學態(tài)度和研究精神。修改課本也往往局限于編者主觀上所能接受的或者工作難度不大的,做一些修修補補,不解決試驗中所反映的重要問題,不要求更多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像這樣的試驗和修改無疑都是容易走過場的,不可能為教材改革孕育出真正的科學研究成果。就以50年代新編的文學課本來說,試用時都一片叫好聲,說是選材精當,內容豐富,系統(tǒng)性強,編排新穎,教師有教頭,學生有學頭,似乎這次改革已經成功。但全國正式使用以后,各地反映的問題就多起來,甚至提得越來越嚴重,很快變成一片反對聲。這就說明這套新編課本未能從實際出發(fā)認真試驗,也未能及時從試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認真修改。

    令人欣慰的是,這次人教社編寫的,1997年起在兩省一市試驗的高中語文新教材,注意了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教學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創(chuàng)新不夠。

    20多年來,隨著整個語文教學的改革,語文課教學方法也作了一些改進。不少語文教師重視啟發(fā)式教學,不但教得實,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師不但研究教法,還研究學法;還有些教師注意運用電化教學手段,近來也有把電腦搬進課堂的。他們在不斷探索和改進中,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但從大面積學校來看,一般語文課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還是老一套。例如,主要由教師講,滿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塊”教法,機械地劃分段落大意,簡單地歸納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寫作特點;“三多一少”的現(xiàn)象仍然

    存在,脫離課文的語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義多了,脫離課文的語言文字架空分析具體內容多了,脫離課文的語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現(xiàn)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實實的語言教學少了。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啟發(fā)和指導,批改作文忽視語言通順不通順,未能教給學生怎樣把不通的改通,怎樣從寫通到寫好。如此等等,問題很多。至于有些教師不會說普通話,不會朗誦,不會寫通順文章,乃至不會使用電腦,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難??傊话阏Z文教師多習慣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創(chuàng)新。為數(shù)不少的語文課,可以說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學得枯燥,學得厭煩,學了不會用。這就無疑會嚴重地影響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

    四是語文水平測試的問題較多,特別是命題工作科學性不夠。

    從平時的課堂教學到中考、會考,語文水平測試問題比較突出。就讀寫聽說四項來說,聽和說未列入測試范圍,一向是被忽視的;讀的測試最成問題的是,增加了似是而非的選擇題,似乎是在與學生為難;寫的測試盡管變換作文方式,終因缺少合理的評分標準,分數(shù)高低往往可以隨意而定。總的情況是試題的量越來越大,所命的題越來越別出心裁,學生考得頭昏腦脹,交卷后甚至估計不出自己的成績是好是壞。

    命題是個大問題,測試能否準確地反映學生的語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題是否合理?,F(xiàn)在各地中考和會考,都是臨時請幾位教師集中在一起命題,幾個人一商量,匆忙中題目就出來了,只要試卷上不出差錯,分數(shù)拉得開,命題工作就算順利完成。至于考后的試卷分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議論一陣也就過去了。這說明命題工作缺少科學研究,也不廣泛征求意見,最明顯的是尚未建立起科學題庫作為一定的依據(jù),因此迄今仍存在著嚴重的主觀隨意性問題。

    針對上述四方面“不夠”,以下談談我對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一些構想和主張。

    第一,必須進一步明確語文學科性質和語文教學任務。

    語文是一門以語言文字為主要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學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但基本性質是工具性,其他性_質都是因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語文學科性質決定語文教學任務。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是工具性,決定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進行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語文學科的其他性質,決定語文教學還有思想教育、文學教育和知識傳授(包括語文知識、科學知識、理論知識和歷史社會生活知識等文化知識)的任務??偲饋碚f,進行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務,文學教學是它的特有任務,知識傳授是它的必要任務。思想教育、文學教育和知識傳授都是以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為基礎和核心來進行的。因此可以歸結為:語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和核心。明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和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并根確基本性質與其他性質的關系,明確性質與任務的關系,明確基本任務與其他任務的關系,這兩個“基本”和三種“關系”就構成整個語文教學比較切合實際的理論認識框架。

    兩個“基本”和三種“關系”的理論認識對當前語文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其一,總結了建國以來在處理語文學科性質和語文教學任務問題上的歷史經驗。歷史上的語文教學長時間強調思想性,有時強調文學性,有時只提工具性,有時還并提知識性,但處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歷史條件下,這些強調各有所偏,或多或少地影響當時的語文教材和實際教學?,F(xiàn)在總結出兩個“基本”和三種“關系”,只要堅持以工具性為基本性質,以語言教學為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和核心,正確處理三種“關系”,就有可能避免各種偏向,把語文教學研究和改革工作引上方向明確的軌道。其二,全面地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要求。語文教學在完成基本任務的基礎上同時完成其他任務,也就是在培養(yǎng)讀寫聽說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對生活的愛美心態(tài)和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科學文化知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些也正是中學階段語文學科需要進行的素質教育,全面地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所能發(fā)揮的作用。因此,兩種“基本”和三種“關系”是語文學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可靠保證。其三,對編寫語文教材和進行教學起重要的導向作用。語文教材必須以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為主要內容,并從語言教學出發(fā)兼顧其他方面教學的需要;課堂教學也必須以語言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講解課文應當從語言文字出發(fā),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文學形象、科學文化知識),再回到語言文字。這樣就能構筑成合理的教材機制和正確的教學路子,導向真正的素質教育。

    第二,迫切需要研討語文教學面向現(xiàn)代化的兩個思想認識問題。

    語文教學必須面向現(xiàn)代化,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完成基本任務和其他任務的過程中,既要繼承和發(fā)揚語文教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要注意體現(xiàn)一定的世界氣息和時代精神,也就是身教時代所當教,學時代所當學,能為時代所用。這里提出兩個迫切需要研討的問題:(一)語文教學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動整個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對待這個問題應當進行調查研究,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例如在語文課本里,選編一定數(shù)量反映20年來社會變革的并可作為語言教學范例的名篇,讓學生從中認識時代并學習能 反映時代新貌的語言。又如寫作訓練中,引導學生以《廣告法》為依據(jù)學習寫廣告語言,以《合同法》為依據(jù)學習寫合同語言。總起來說,就是語文教材內容必須與當前的改革開放和實際應用適當?shù)亟Y合起來。(二)語文教學如何適應當前整個社會生活信息化的需要?,F(xiàn)在已處在信息化時代,學習和工作,開發(fā)和創(chuàng)業(yè),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語文教學也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觀念。課本里寫的是書面信息,教師講授是傳遞信息。學生學習是接受信息。無論寫的、講的或者學的,都要求有一定的新意或者有助于提高素質的,才能成為有益的信息。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有關語文信息積累、掌握和系統(tǒng)化的過程。在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方面,現(xiàn)在有些語文教材已經編入電腦閱讀、電腦作文,教學中也有試行網(wǎng)上聽課的。因此,我們還必須把語文教學信息化問題列為當前迫切需要研討的重要課題。

    第三,建立一個具有一定科學性和比較切合實際的語文教學體系。

    按照兩個“基本”和三種“關系”的理論認識進行語文教學改革,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組成能體現(xiàn)這些“基本”和“關系”的系統(tǒng)教學內容。初步設想,從初一到高三,應以語言教學為主要線索.作出有序的安排。初一著重學習系統(tǒng)的基礎語言(字、詞、句、段、篇),初二著重學習各種表達方式文章的語言(記敘、說明、議論、抒情),初三著重學習比較淺近的文學語言(詩歌、散文、小說、戲?。3踔腥齻€年級,從學文字、學文章到學文學,也就是從語言的打好基礎、語言的廣泛應用到語言的初步提高。與這些語言內容相配合,學習一些實用的語法、邏輯和修辭知識。此外,還要學習一些文言詞語。高一著重訓練語感、思維和語言表達,高二著重學習我國文學史上的名篇和古代漢語知識,高三著重學習外國文學作品以及中外名文(非文學作品)的語言。高中三個年級,逐步提高語言的領悟能力、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個教學線索在各個年級里還要把不同內容和程度的思想教育、文學教育和知識傳授都帶動起來,并組織系統(tǒng)的應用訓練和初高中畢業(yè)班學生語文讀寫聽說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經過反復研究、討論、實驗、論證、修改,才能體現(xiàn)一定的科學性,切合語文教學實際。

    第四,語文課教學方法力求有利于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當前語文課教法改革的重點應是,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以及在語言方面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里以舉例性質提出幾點意見供參考。

    l.不要機械地搬用教學參考資料講課,而應從班級學生學習語言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研究應當讓學生著重學些什么,怎樣才容易學,怎樣才學得有興趣,怎樣才學了有用,以及怎樣在語言訓練中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2.增強信息觀念,不作脫離語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復介紹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向學生提出不費思索就能回答的問題,不把語文課教成毫無信息價值或者“炒冷飯”的“泡沫課”。

    3.教學生朗讀,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鍋飯式”的齊讀方式,而應當多作指名朗讀,讓其他學生仔細聽,并提出意見。這樣能使讀與聽說相結合,也便于教師指導。

    4.鼓勵學生對課文和教師講解的內容質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見,允許學生對教師的講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應該把這些看作學生能獨立思考和發(fā)表個人見解的可喜現(xiàn)象,也是課堂教學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標志。

    5.每節(jié)課都應有一些讀寫或聽說的練習,沒有練習的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在練習中讓學生多動手,多獲得發(fā)揮創(chuàng)新能力的機會。

    6.學生作文中有獨到見解、靈巧構思或者生動語言的,應大加表揚并評上高分。作文能力有顯著進步的,乃至某一次有進步的,也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并適當加分。教師的表揚和鼓勵,往往成為學生熱愛寫作和不斷進步的動力。

    第五,研究語文測試理論,改進命題工作,制訂作文評分標準,并建立科學的題庫。

    當前語文水平測試工作需要加強理論研究,明確指導思想。主要之點是,應從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出發(fā),多測試語言文字的表達和語文知識在語言文字表達中的運用,多重視學生在測試中所表現(xiàn)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命題工作應做較多的改革。例如,不出偏、難、怪題,包括似是而非、與學生為難的選擇題;適當增設一些允許有不同看法的開放式試題,鼓勵學生發(fā)表創(chuàng)見;簡化試卷結構,壓縮試題數(shù)量,留給學生必要的思考時間;作文題不設置審題障礙,讓學生一目了然,有話可說。此外,應制訂科學合理的審題制度。中考和會考的試題,應由主管領導會同命題人員和專家經過逐題討論或者論證后審定。研究和制訂出作文從寫通到寫好可以量化的評分標準,平時作文以寫通為及格標準,升學考試可以側重于寫好。最后,建議由省、市有關單位籌建語文科學題庫,用較長時間、積累經過測試和論證的各類合格試題,陸續(xù)輸入電腦,為命題時選擇題型和研究題材提供可靠的依據(jù)。

    高中語文論文:關于高中語文寫作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

    【摘 要】生活是萬花筒和百科全書,我們的語文學習是對生活的學習,我們的寫作也應是社會生活的的再現(xiàn)。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注入生活的元素,讓學生感悟生活,再現(xiàn)生活,寫出內容真實可感,生活與時代氣息濃郁的作文;讓作文教學理性回歸。

    【關鍵詞】高中語文 作文教學 生活化教學 策略探討

    生活即教育,而教育理應也是生活的過程。我們讓個性思想和道德觀點已經初步的高中生寫作,就應該讓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再現(xiàn)和映照生活。因此,推進生活化的作文教學,能夠讓學生寫真情、抒真感,使得生活氣息和時代特質精準呈現(xiàn)。

    一、轉換視角,讓寫作成為生活需要

    我們學生一般都不喜歡寫作,總感覺自己寫不好。一讓寫作就搜腸刮肚,真真原因是他們沒有東西可寫;寫作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或是帶著功利的為了得到比較高的分。這種不是發(fā)自內心的,不是對生活有感而發(fā)的的寫作不可能寫出優(yōu)美篇章的;而沒有興趣、沒有熱情的作文是沒有什么藝術與思想的。

    我們在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中,要引入生活,讓學生感受生活。蘇教版高中語文很多優(yōu)秀的篇章都是生活呈現(xiàn)的典范之作。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們可以讓學生讀讀作者筆下地壇的景致,說說自己的校園、家園的風景,談談自己對身邊環(huán)境的看法。如此,我們能在“綠色生活”“憂與愛”,甚至2013年的“探險者與蝴蝶”等高考作文中都有內容可寫。歷年高考的高分、滿分作文中就有不少寫自己身邊的環(huán)境環(huán)保的作文。因而,留心生活,從經典作品的感受生活,對寫作業(yè)幫助莫大。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而我們老師總是用自己角度去審看和批閱學生的作文。因此,學生只要寫一些自己的生活中負面的事件或感受,我們都要遏制。如青春期的學生寫寫朦朧的男女生的情感,寫寫對社會上一些不道德的事件的消極看法,我們老師總要提醒他們思想要健康,要積極向上。其實,生活就是真善美與假惡丑大雜燴,是可以多面觀的棱鏡。只要是學生能夠客觀而真摯抒寫的情感,我們都應該冷靜而公允的看待,沒有必要扼殺他們的生活感受與體驗。

    二、注重引導,讓生活成為寫作源泉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作文教學需要與生活接軌,倡導學生在感悟生活中“我手寫我口”的寫作。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tǒng)作文教學方法,不一定非要注重怎么寫的指導,而應該讓學生向生活去探究寫作的源泉;寫出個性的有靈性的作文。

    1.培養(yǎng)學生走進生活能力

    大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學生往往三點一線的學習,忽視或漠視了生活的風景。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體驗社會生活,感觸自然的魅力。一方面,讓他們注意生活中的人,如《我與地壇》學習中,我們感受到了史鐵生給他母親出的難題,那么,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和父母總是和平相處的嗎?我們有沒有讓父母感到痛苦與失望的事情呢?你想象同齡人會給自己的父母出怎樣的難題呢?于是,親情這一永恒的話題就能激起學生生活體驗與感悟的抒發(fā),能夠以小見大的寫出成長的煩惱。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能夠折射出不同的人性;也可以從影視、報刊等媒介獲取生活的信息。這樣,我們的寫作的生活體驗就會更有代表性。

    另外,春夏秋冬的輪回,自然景象的變化都蘊含著一定的哲理。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景物的觀察和描寫中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生活、思考、憧憬生活,就會有所發(fā)現(xiàn)、驚喜與陶醉。

    2.提高學生體悟生活能力

    生活的本身是平凡的,但蘊含的哲理確是不平凡的,能夠發(fā)人深思的。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是生活哲理散文,我們可以從《可以預約的雪》學到生活的無常,我們怎樣去看到這樣的無常。如陳光標先生做慈善事業(yè)重視花樣跌出,因而,有的人批評有的人贊許。如他曾經在貴州畢節(jié)舉辦個人慈善演唱會,只要農民聽完全場可領豬羊的活動,是他故弄玄虛的炒作自己呢?還是有什么其他意圖呢?怎樣看待觀眾反映的“陳光標所捐贈豬羊紛紛感冒,已經死亡20多頭”?如何看待民眾諷太難聽“我都比他強”的說法呢?如此,我們可以就此事,讓學生深入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因此,提高學生的體驗生活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引導他們能夠深入的思考和辯證的看待所見的事件,力求深入地分析與理解。如此,能夠想的更深,新穎而別致;只要重視對學生的訓練和培養(yǎng),我們學生的生活化寫作的能力就能得到增強。

    3.提高學生再現(xiàn)生活能力

    走進生活、感悟生活,還需要能夠將觸動我們心靈的人和事或情景精彩再現(xiàn)。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明確寫日記、寫周記的目的,讓他們能夠寫出自己的情感,在不斷優(yōu)化思維品質和寫作技巧的掌握中獲得心靈凈化、情操陶冶和寫作能力的提高。當然,學生再現(xiàn)生活,也不意味著原封不動的實錄,應該是注重細節(jié),突出主題的濃縮與凝練,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注重從背景、立意、選材、情節(jié)、細節(jié)和個性表現(xiàn)與表達。

    另外,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激發(fā)他們去關注生活、重視體驗生活。那么,他們語文思維能力,諸如具體形象思維,能準確描寫和表現(xiàn)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能發(fā)展的一分為二地看問題能力;發(fā)散思維、聚合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都能夠得到訓練和提高。

    總之,新時期的高中作文教學,需要引導學生寫真話抒真情,需要讓學生找到寫作的源頭活水,需要我們老師引導和指導他們能夠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素材,獲得真情寫作的能力。只要我們激發(fā)學生主動寫作的熱情和興趣,那么,他們就能寫出富有生活氣息、個性體驗的優(yōu)秀作文。

    高中語文論文:試論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自主學習 高中 寫作教學 生活體驗

    [論文摘要]新頒布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基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程度及高中語文學習實踐的特點,在關注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提出的。語文寫作教學實施自主學習策略需要以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從命題、構思、互評階段引導實施。

    一、自主學習和語文自主學習的內涵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學習,是與他主學習相對立的一種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對自己的學習活動的事先計劃和安排;二是對自己的實際學習活動的監(jiān)察、評價、反饋;三是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調節(jié)?修正和控制。

    語文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明確宏觀教學目標后,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素養(yǎng)和認知經驗為基礎,根據(jù)自身的需要及預訂目標對語文學習的內容、方式、方法進行自主選擇、自我調控、自我修正直至完成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語文教學中實施自主教學策略應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改變傳統(tǒng)以教師和課堂為中心的依賴式學習方式,調整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和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并能根據(jù)自己的特點和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與途徑。

    二、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的策略

    自主學習理論指導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應結合語文寫作教學的實際情況,將自主等同于放羊,或者換湯不換藥都是我們在寫作教學實踐中應該堅決摒棄的。應該堅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的身份是組織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引導學生學會搜集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自主發(fā)展。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情感與交流的實踐性過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為達到上述目的,筆者以寫作的流程:命題、指導、批改階段,結合師生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及現(xiàn)實生活體驗構建自主學習策略。

    1.命題

    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成長體驗和心路歷程是新課標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讓學生通過自主寫作充實精神世界與人生境界也是題中應有之意。因此,愿意寫、有話可寫是教師首先應該關注的情感態(tài)度目標,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樂于表達與寫作呢?自主學習理論啟示我們,積極營造現(xiàn)實的情境,調動學生真切體驗教學內容,并根據(jù)實際需要取材與把握要點。即是寫作命題以生活體驗為基礎。

    體驗是指在生活中親身經歷、體驗認知生活與事物,借助經驗與直覺,感觸外物帶來的心靈震撼,以生活體驗為基礎寫作建立在品味人生與生活、感受時代與關注社會的基礎上。學生都有這樣的經驗,好的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就是因為文章的字字句句都負載著作者的真情實感,是作者用心用情用血在訴說,承載者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與情感。因此寫作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以生活體驗為基礎寫作,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將話題引向學生的生活。

    如話題作文:請結合生活體驗以“飛翔”為話題。飛翔原指鳥兒扇動翅膀翱翔,本是動物世界的正?;顒?但文章要求結合生活體驗,這就啟發(fā)我們需要由實到虛,積極拓展思維,飛翔常讓我們聯(lián)想到擺脫束縛、自由自在,還能讓我們聯(lián)想到超越、奮斗、開拓進取,如果換位思考還可以聯(lián)想到飛翔的條件等等,可以說可寫的內容很多很多。可是看似空靈廣闊的話題,但是學生真正下手寫時卻常常無處動筆。那么在自主學習策略下,教師該如何將此話題聯(lián)系到學生的生活中呢?

    可以做這樣的嘗試:讓學生以學號為序,站起來大聲講三句話,內容不限。這三句話可以是自己的夢想,可以是自己的苦惱,可以評價某人某事等等,但要求真實、健康、積極、簡明。教師這么做是基于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高中的學生學習任務重、思想壓力大,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我們看不到的豐富的內心世界,若是能給他們機會,給他們傾訴的機會,他們肯定會敞開心扉?;顒硬贾靡院?給學生幾分鐘的思考時間,不要訴諸筆端,直接大聲的說出來?;顒咏Y束后,要求學生以此次活動為素材,寫作“飛翔”話題作文,要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都有內容可以寫,而且?guī)缀跏切判臐M懷地寫作,因為人物、事件都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

    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教師做適當?shù)囊龑Ш?學生們置身事中,都是自己不吐不快的事情,都是自己的親身體驗,寫起來自然順暢,有情可感,從源頭上解決了“米”的問題。

    2.構思

    寫作中學生常常是有話可寫,可是難在“千言萬語,無處下筆”,此時就需要教師適時地導情、導理、導法。導情是指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或者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體驗,將體驗變成表象記憶,使學生學會積極投入生活、豐富寫作素材,解決“無話寫”的問題;導理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歸納,將表象記憶內化升華為“心中之物”,教師教給學生方法,做好示范,揭示內在規(guī)律,解決“不會寫”的問題;導法即指當學生的生活素材比較豐富,而且已經學會歸納抽象以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優(yōu)化思維,陶冶情操,錘煉語言,解決“寫不好”的問題。

    3.評改

    高中學生通過長期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寫作基礎,此階段就是要夯實基礎、促進發(fā)展,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驗生活、思考生活、表現(xiàn)生活。作文評改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相互競爭與自我完善意識,達到以改評促寫作的目的。

    傳統(tǒng)的作文評改是教師對作文進行的技能技巧、得失優(yōu)劣的點評,對學生的促進作用有限。學生參與作文評改實際上是一個自主學習與自主構建的過程,學生在互批互改中,主動調動已有的知識體系,體驗、揣摩、修改、評價他人的文章,對同伴給自己文章所作的評價也會辯證思索,進行深層次的修改并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行再次構建。順利的完成這一過程,毫無疑問會提高作文的寫作水平。

    組織互評互改,教師頗費心血,尤其是起始階段,教師需要范文引路、提示點撥、答疑解難、指導修正、表揚激勵,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以后,學生才能真正領略互評互改的意義,并在互評互改中得到提高。

    高中語文論文:淺談對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感悟

    論文關鍵詞:對聯(lián);啟示;新課改;感悟

    論文摘要:高中語文新課改對每位一線教師都是一次機遇與挑戰(zhàn),如何解讀新課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與總結。一節(jié)《奇妙的對聯(lián)》課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踐行了新課改的理念給了我一些啟示與感悟,即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要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素質與能力。

    高中新課程培訓進行了20天??僧斒种心弥咭恍抡n程教材,腦中裝著新課程的觀點和理念,真正面對高一新生的時候,卻又不知道這新課改的課堂該怎么組織,老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狀態(tài)中,上了一個多月的課,困惑掙扎了這一段時間后,沒想到《奇妙的對聯(lián)》這一節(jié)課卻給了我一些啟示,讓我看到了新課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對聯(lián)》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形式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能力。對聯(lián)對學生來講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如楹聯(lián)、春聯(lián)、賀聯(lián)、挽聯(lián)等。但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對對子,好像又沒那么容易。以前課堂教師只是一味的理論講解,學生似懂非懂,動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課改如何組織課堂,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動手是備課必定要深思的一個問題??菰锏睦碚撝v解不可能使學生有什么收獲。于是,整節(jié)課我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分析理論知識。走上講臺,我問了一個問題: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有這樣一道試題,上聯(lián):孫行者;下聯(lián):——。有以下幾個答案:胡適之,韓退之,祖沖之,王引之等。閱卷的老師認為非常好,為什么?同學們看到是清華入學考試的題目,來了興趣,又看到如此簡單的上聯(lián),更有興趣,看到只是評價答案而不需要對,更是興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語地發(fā)言開了。一些同學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對。我說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識短文中有講解,能回答上來,說明這些同學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學回答上聯(lián)中間字是“行”,下聯(lián)中間字是“適、退、沖、引”,都與行動有關,相對仗,我說好,這就是對偶。接著,我就又問,誰能從內容上評價一下?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終有一個學生小聲地說了一句“胡適之是一個首倡白話文的作家”……我及時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便要他再重復一遍。同學們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來。我想有戲,我問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學說了一句:“那還用說,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孫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沖之的圓周率……一個小問題引發(fā)了學生各方面的思考??磥恚O計問題要巧妙,有趣味。

    理論知識解決了,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就需要考查一下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我把幾副與一些名人有關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畢生心血似——。(茅盾的兩部作品,查資料填寫)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幾個作家)

    同學們在一番緊張的翻閱資料、討論之后,答案準確地寫了出來。我又不失時機地進一步提問:《子夜》、《春蠶》寫了什么內容?你還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八大家是哪幾個人物?他們的代表作是什么?連續(xù)的問題,不但沒有讓學生感到厭倦,相反,他們的興趣卻越來越高。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的文學儲備,真令人驚喜、欣慰。

    整堂課的高潮還在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上,學生當堂對對聯(lián)。開始我只要求每組寫兩句上聯(lián),相鄰組對下聯(lián)。一會兒,情況就失控了,上聯(lián)一出,學生就爭著搶著對下聯(lián),一個上聯(lián)甚至有好幾個下聯(lián),學生也不由自主地離開了座位,圍著講臺,思考著,評論著,爭搶著,沒有了回答問題的羞澀,沒有了課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展現(xiàn)自我的身影??吹胶玫南侣?lián),雷鳴般的掌聲和叫好聲便驟然響起。黑板的每一個角落都寫滿了學生稚嫩的對聯(lián),如

    中國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彎彎曲曲,曲曲折折。

    平頂山頂平;青草地草青。

    東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殘陽星空奇。

    高一十班小組擂臺熱火朝天;鷹城二高運動盛會硝煙四起。

    ……

    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不愿離開,還圍著講臺討論著……

    課下交流,業(yè)務校長說,這節(jié)課,上得很好,如果買來紅紙與毛筆,當時讓學生來寫對聯(lián),豈不是錦上添花?一語道破天機,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怎么完成?怎樣在課堂上落實素質教育……回憶一下參觀所見,資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課改的課堂就應該是這個樣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動腦、動手、動口,做學習的主人。

    反思這一節(jié)課,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不是傳統(tǒng)的分層、背景、寫作意圖與思想,讓學生局限在這樣的框框中而厭倦。形形色色的資料給了學生偷懶的機會,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殺了學生的思維。備課切記遠離現(xiàn)成的教案,給自己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更是給學生一個創(chuàng)新思維的機會,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把“備學生”放在首位。

    二、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就讓他們擔當當家作主的責任行使權利?!叭齻€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個個體的才能是不可小視的,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就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給他們展現(xiàn)自我的權利,智慧的火花就會開遍課堂的每一個角落。

    三、語文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積累和個體的見解與感悟,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模式去規(guī)范和強化,因此,需要拓展課堂的容量。只有讓個體去表達切身的體會、獨到的見解,才是語文教學的本質。字、詞、句的積累貫穿到課堂的每一部分,學生才有真正的收獲,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上,乘勝追擊,拓展容量,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開放課堂,自主探討,不僅學生收獲很大,教師也會學到很多,而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和大綱。

    四、新課改倡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能力。學生既然能爭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對對聯(lián),如果能夠拿來毛筆與紅紙,不就更能培養(yǎng)學生對這種文化形式的興趣與愛好?說不定,一節(jié)課會成就一位未來的書法家,如果真是那樣,更是功德無量,我們?yōu)槭裁床贿@樣去做呢?